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我们来重复问题中的诗句及对比要求:
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写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则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我们需要判断以下选项的正确性。
接下来,我们逐项分析选项:
A. 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孟郊的诗句描述了织妇虽然能织出精美的纨素(丝织品),但自己却穿着破旧的蓝缕衣。这并不直接说明丝织业不发达或产量少,而更可能是反映了社会分配的不均。韦应物的诗句也提到了舞者舞罢后又裁制新衣,但并未提及丝织品的产量问题。A选项不正确。
B. 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
孟郊的诗句揭示了织妇虽然技艺高超,但自己却无法享用自己织造的精美丝织品,而只能穿着破衣。韦应物的诗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上层社会的人们(如舞者)能够轻易地获取并更换新衣,却很少考虑织造者的辛劳。这两句诗共同反映了当时社会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的现实。B选项正确。
C. 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两句诗中均未提及丝织品的出口情况,也没有提到地中海或欧洲地区,因此无法从这两句诗中推断出C选项的正确性。C选项不正确。
D. 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孟郊的诗句明确指出了织妇虽然能织出精美的丝织品,但自己却穿着破旧的蓝缕衣,这说明丝织品并不是为织者自己所用的。D选项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这两句诗共同反映了当时社会丝织品生产和消费的不平等现象,即织造者虽然技艺高超,但自己却无法享用自己织造的精美丝织品,而只能供上层社会的人们享用。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