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命题之开放性试题(评析观点类)-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cyedu.org
第一类:评析观点类
历史开放性设问命题分析一、开放性设问命题分析1.全国卷:新高考之前,开放性试题主要出现在全国卷命题中,从设问看,可分为三类:评析观点类、提取信息说明类、自拟论题类,这三大类从高考的命题中大致呈现了由易到难的特点,当然,这只存在第一步提出观点,之后的论述说明部分难度差距不明显,要求近似,近些年全国卷主要命题后两类,第一类选择评析观点的设问出现较少;2.新高考:新高考分省命题试卷大量出现之后,开放性设问添加练新的形式,设计对话类、编写故事场景类等,形式变的更加多样。二、评析观点类设问解题分析1.设问特点:评析观点类设问是全国卷出现开放性设问较早出现的设问形式,该类试题的命题材料中一般会给出明显的观点内容,通常会是一个或多个观点,要求考生选取其中的一个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也可以中立去评判;2.答题思路:从材料结合设问特点可以看出,第一步要选取观点,注意限定要从材料中的观点去选取,不能自行发挥组织材料之外的观点,观点选取明确;第二步,对所选取的观点进行判断,同意、反对或者中立,那么有人就会问中立是什么意思,中立就是你对材料观点可以是部分认同,比如认为它片面就是常见的中立观点;第三步,围绕你所给出的观点情感进行说明,注意一定是围绕你给出的观点进行说明,不能前后相悖,否则评分时计为零分,说明时注意要采用多个角度去立证你的观点,至少要2-3个角度才会拿到较好的得分,单一角度计分时最多会给到第二档次得分,这点要注意。典例讲解(2019年·全国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一、典型例题程判定:评析观点类设问提取观点要求论证要求
二、解题示例第一步:设问分析首先,从设问词“评析观点”可判定这是评析观点类试题;其次从设问中对所评析的观点进行了限制,”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就是要求从材料中选取其中一点,或者总结材料整体的观点,隐含的限制要求以材料的观点为评析,这也是评析观点类试题的重要特征,最后,设问中补充了对论证过程的要求,注意,这里蕴含着两层限制,第一,论证最终结论“不能重复材料观点”,第二,论证的过程“持论有据,论证充分”,也就是意思要通过多个角度去论证所选的观点,单一的角度肯定不能达到“论证充分”的要求。第二步:选取观点经过设问分析,我们可以选取的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一点或者整体,材料中提供了四个分开的小观点,我们可以任选其中一个作为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通过分析总结一个概括材料整体的观点,例如:观点一:直接接选择材料观点第二点,“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们可以选择赞同:钱穆的观点正确;观点二:通过对材料整体的共性分析提取,我们可以得出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存在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选择赞同:钱穆的观点正确;第三步、评析观点(采用多角度论证)评析观点一:从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出发,结合汉代丝绸之路、唐代的海陆丝绸之路的发展及宋元时期四大发明的传播、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说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罗列的史实只要符合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即可)。评析观点二:结合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及近代列强侵略的史实、近代以来产生的全盘西化论等全面充分分析,说明因自大、偏激而阻碍了民族的健康发展,得出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罗列的史实只要体现出我们对自身不足的反省即可)。第四步、得出结论观点一得出结论时要与观点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具备了“温情与敬意”必然会进一步形成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而具备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后,则可最终升华到“弘扬民族精神”,这个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特点。观点二的中心词是“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怎么样去“减少”这样的心态,结合评析就可以得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这个方法,在树立了这几个“观”后,可以进一步升华到“才能增强国民意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得出结论应注意与所提炼的观点保持一致,且不能重复材料观点,最后需根据评析的内容进行总结升华,注意结论的话语从观点和评析内容出发,逐渐进行升华,内容要存在逻辑关联,升华时需带入历史学科术语,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答题总结通过典例讲解我们能分析得出做这类试题的几个注意点:设问分析:做好设问分析,分析属于哪种类型,选取观点提取的限制性条件,论述时有没有限制;选取观点:选取时依据设问分析的限制性要求,除了选取单一观点外,也有的题会要求选取关联性的两个观点,选取观点时就要在脑海中勾画论证的角度,所以选取时要依据自己的所学,不要为求标新立异选取自己知识薄弱的观点;评析观点:论述时要做到紧紧围绕自己对观点的评析结论,不能前后自相矛盾,选取的历史史实要真实且是大家公认的,不要选取野史、一家之谈类大众不认可的史实,更不能使用猜测性的史实,要做到有理有据,史实清晰,最为重要的一点,选用多个角度,很重要;得出结论:前后呼应,有一定升华,做到这两点,这就是一个漂亮的结论。下面,我们以一道高考真题尝试下吧!19.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一目标(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示例一目标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代中国的辉煌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的认识。(2分)评析一: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巨大,传播了中华文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文化,指南针有助于新航路开辟,火药使欧洲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科举制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度。②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专制主义的影响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要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一次战争后,中国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造成了极大伤害,失去了昔日的辉煌。③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要奋发图强,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之,该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当时人民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意识。(10分)示例二目标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分)评析二: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课程目标,注重民族演进历程,特别说明中华文明的光荣历史以及近代所受侵略,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②中国古代文明,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明遗产,政治领域,秦朝以来的政治体制影响深远;经济领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