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高考变迁史 cyedu.org
1960年高考准考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二、70年代
1977年8月4日早晨,当时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由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最终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在这次会议上,将高考时间定为1977年12月10日,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改变了那一代乃至几代人一生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1977年,570万人参加考试,有工人、农民、民办教师、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考生中从1966年到1977年届毕业生都有,师生同场、夫妻同考、兄弟叔侄同试,彼此之间的年龄相差十五、六岁。
北京考生进入考场
27万青年才俊的命运因此发生改变,他们凭着深厚的社会经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追求,担当起了改革开放的顶梁和先锋,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上海考生进入考场
1977年12月11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精神抖擞迈入考场,1977年的高考也成了历年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次,录取率仅5%。
1977年,高考考场
三、80年代
1983年,教育部提出“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9年,标准化考试全国推行,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这是我国考试方法和阅卷手段的一个重大改革。
高考人工阅卷现场
四、90年代
1993年起我国各高等院校正式开始接收自费生;1997年实行所谓的“并轨”,开始全面收费,普通高校的学费迅速上扬。“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费念大学。
1994年7月7日,考生在高温下考试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考试推行“3+X’”科目改革,广东省率先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英语考试加试听力。
1999年高考扩招,武汉大学迎新场景
五、21世纪
2001年,教育部取消高考年龄不超过25岁限制和婚否限制,标志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向“全民”“终身”敞开了大门。
2001年,73岁的汪侠在新规后成为我国年龄最大的高考考生,但成绩不理想。2002年,他再度参加高考,被南京医科大学破格录取为旁听生。
2003年,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迎来变革,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6月的7号和8号。678谐音“录取吧”给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一份简单的心理慰藉。
2003年的高考也是一场特殊的战役。这一年,“非典”肆虐全国,但高考正常进行,并且提前了一个月。从此中国考生告别了沿袭25年的“黑色的7月”。
2003年,参加北京地区高考的考生进入考场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北京市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健康状况登记卡”。
2003年非典考场
每年高考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家长陪考团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2018年永泰一中考点
2019年,迎来高考“最难年”,高考人数达到1031万,是近十年来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年。
2019年,永泰一中考点高考结束的学生们
2020年,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高考时间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和7月8日。
每一年的高考,都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变迁。从1949年到2020年,从曾经的十年中断,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1977年的5%高校录取率上升至2019年的79.53%,反映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遍化、全民化。
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知识能改变命运。高考有着几乎最平等的,跨越自身阶级的机会,它所代表的公平、质量,至今仍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观。那种为了实现梦想、奋勇拼搏的劲头,无论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的“高考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去传承。
来源:百度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