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维琼:新高考中历史学科的尴尬 cyedu.org
高一, 是新高考的起始年级,大文大理模式成为了历史。
新高考模式,即3+1+2模式,语数外三科,必修且总分150分, 显而易见的核心地位。从高考得分角度排位,有望冲刺满分的数学,是霸气侧漏的皇帝,而轻松拿下140多分的英语,是正宫皇后,难获高分的语文,级别为皇贵妃。二选一的物理与历史,在大学专业选择率的影响下,虽同为贵妃,事实上历史进了冷宫,物理强势得宠。其余4选2的科目,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同为庶一品的妃子,而化学独领风骚。
高考,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课时的安排、班级的设置,均以高考为航标。
新高考的学科设计,历史与物理二选一,原本把历史提升为与物理并驾齐驱的泰囧科目(囧,本意为光明),然而,现实狠狠地撞弯了历史的腰,历史陷入了囧途(囧,引申意为郁闷、灰暗)。
学物理,高校有90多个专业可填报,而选历史,仅有40几个专业,90与40,是一道天堑,物理与历史有了嫡庶之分。喜欢历史,但不敢、不能选历史,虽不情愿,但还是要选择物理,像极了爱情与婚姻,并不是所有的爱都嫁给了婚姻,走进婚姻,也并非都因为爱情。
在某些学校,历史学科选择占比不到15%。火爆物理之下,是历史的冷清、尴尬与高一历史老师的惆怅与寂寥。教坛勤耕几十载,洗净芳华,却洗不净职业的阴霾。当历史之尊严,被狠狠地扔进旮旯的时候,回过头来,审视历史学科,感触颇多。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原本温情脉脉、清纯可爱,是滋养灵魂的精神营养。然而,在这些年飞驰的高考战车上,历史被炮制成索然乏味的快餐。历史爬上了神坛,神秘莫测得让人望而生畏。
模块式教材,打乱了时空,绵延不断的历史画卷被撕扯得支离破碎;大文综时代,政史地拼盘式考卷,历史失去了独立的考卷地位,当学生按试卷顺序经历了政治、地理的两轮轰炸后,再来做历史题,极度疲劳的大脑很难人间清醒;考试神题、神答案,犹如玄学;刁钻的试题,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历史专家;主观卷评分规则的模糊、阅卷的神速,导致的“共同富裕”式分数,历史成绩如同小市值的股票,跌宕起伏,充满了极大的变数。
但生活中的关于历史的对话,却是这样的:
“你教啥呢?”
“历史。”
“哦.....历史啊,简单......”
敬意顿无,历史跌落尘埃。
“ 历史,不就是死记硬背嘛,有啥难教难学的?”
对于这样的言论,无语以对,直接选择忽视。
戳心的高考题,是为了证明历史不简单吗?
“历史,不都成了历史吗,学了有啥用?”
对于这样的疑惑,难道非要用“欲灭其国,先绝其史”、“没有了历史,我们不知来处,更不知去处”来解吗?
一切交给时间,交给历史吧。
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的窘困,那就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历史老师的学识须博大精深。不断学习,虽不能成为博学家,但至少不至于孤陋寡闻。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均应有所知晓,无不涉猎。
历史老师,应该是这样的:
能欣赏蒙娜丽莎微笑。
有胸怀天下的社会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为往圣继绝学”........深深的家国情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托起社会的精神的天空。
哲学家的思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美,就在丑的身边”。
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维广度、E=mc2的意义,解释为何“天上一天,人间一年” 、时间空间是可变的,“那一刻,时间凝固了”。
带领学生感悟文学的魅力。“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气磅礴,“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的心境,"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
“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战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风度。
..........
某种意义上讲,历史老师与中医一样,厚积薄发,博闻强识。时间,虽沧桑了容颜,但却沉淀了教学,让课堂教学富含营养,底蕴深厚又新鲜活泼,书写不留遗憾的历史。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