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速递】2023年湖南高考历史真题 cyedu.org
点击“历史乐趣坛”,关注我们!
2023年湖南高考历史真题本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址,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9.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 原煤 | 烧碱 | 电动机 | 棉纱 | 棉布 | 纸 | 火柴 | 卷烟 | 面粉 |
比重 | 28.3% | 59.4% | 79.6% | 46.7% | 40.3% | 63.4% | 80.6% | 80.4% | 79.4% |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据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13.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15.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体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 均田户数 | 受足户数 |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
高宗时期 | 1 | 0 | 101.0 | 69.0 |
武则天时期 | 4 | 0 | 143.5 | 102.0 |
玄宗时期 | 32 | 2 | 148.7 | 106.6 |
代宗时期 | 11 | 2 | 149.3 | 89.8 |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 3000 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举《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钢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并豪箔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签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路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念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稿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 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慕。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壁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 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莱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稿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救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议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款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断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 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孰耙癌便蓖砰遍拷炊猜炳裁旷屯傲掠夺者”“剩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国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历史悦读教研分享您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材料一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0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开寺庙酒容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雄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萄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选择题答案
1 | 2 | 3 | 4 | 5 |
B | A | B | C | D |
6 | 7 | 8 | 9 | 10 |
C | A | D | D | C |
11 | 12 | 13 | 14 | 15 |
D | B | A | B | C |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