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地政课堂历史答疑基于“长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1952—2017年全国卷为例 cyedu.org

基于“长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1952—2017年全国卷为例 cyedu.org

更新:2025-01-30 23:13:11编辑:admin归类:历史答疑人气:57

基于“长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

基于“长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1952—2017年全国卷为例 cyedu.org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1952—2017年全国卷为例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时段理论”,将时间概念抽象化,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他指出:“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长期不变或变化极其缓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这类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的和根本的作用。”刘芃先生指出:“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当你真正把格式搞透了,这些试题便有如己出,临考时对试卷绝无陌生之感,并会触类旁通。”可见,研究高考试题是提升高三复习效率的有效路径之一。笔者基于对“长时段”理论的理解和刘芃先生的真知灼见,以1952以来历史学科高考全国卷真题为例,简要阐述“长时段”视野下高考试题的“变”与“不变”,以期对高三历史学习有所裨益。

一、“变”

1.命题依据

第一,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看:“课程标准”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个大条目组成;“教学大纲”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和“考核与评价”6个大条目组成。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只是强调内容规定,课程标准更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描述;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二,教科书版本的变化。从“一纲一本”到“一标一本”,到“一标多本”再到“一标一本”。2017年秋季,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部编本”教科书;2018年秋季,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将统一使用部编本教科书。

2.考查题型

高考历史学科考查题型从“填充、改错、名词解释、列举、问答、选择、材料解析”等多元并存渐变到“选择和材料解析题”并举。

1.(1952年)一、填写下面句子里的空白:

(2)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的三大政策。

答案:与扶助农工

2.(1957年)二、改错题:

2.1917年秋,随着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溃败,布尔什维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不断增长,民族资产阶级、农民和士兵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周围。举行起义来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莫斯科的起义成功。十月七日,沙皇政府被推翻。新成立苏维埃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的人民民主国家。

答案:(误)民族资产阶级(正)工人

(误)莫斯科(正)彼得格勒

ƒ(误)十月七日(正)十一月七日或俄历十月二十五日

(误)沙皇政府(正)临时政府

(误)人民民主(正)社会主义

3.(1952年)三、简明扼要地解释下列的任何两个名词,把你解释的话分别写在各名词的下面:

(5)雅尔塔会议

答案:(略)

4.(1953年)二、问答题:

1.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它对以后的人民革命的胜利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略)

5.(1982年)二、选择题(共14分,每题1分。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题后的()内。只准选一个)(历史学科高考中首次出现选择题)

1.“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是宋江方腊ƒ王小波和李顺钟相提出来的。(

答案:

6.(1982年)三、列举题(共24分,每题4分。列举事件内容时,要求简明扼要)

2.列举清朝前期我国疆域的四至。

答案: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答巴尔喀什湖北岸(1分),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暗岭和库页岛(1分),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1分),南包南海诸岛(1分)。

7.(1989年)四、史料分析(每题2分,共4分)(历史学科高考中上首次出现材料题

60.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巧淫技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读后请回答:魏源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案: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用以抵抗外国的侵略。(1分)

批评过去只接受了西方有害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技术。(1分)

3.试题分值

高考历史学科单科总分从50分、100分,到150分,再100分不等。具体来说:1952、1953年,为“50分”;1954—1999年为“100分”,其中,1991年始新科目组试卷“150分”;2000年新课改以来,自主命题地区增多,各地区分数不一;2016年,部分地区回归全国卷,如安徽省等,均为“100分”;2017年,部分地区已全面实行新高考,如浙江省、江苏省,均为“120分”;2018年,新高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届时,历史学科高考试题与分数均将理性回归到“大一统”时代,即全国一张卷。

4.试题立意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命题立意,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的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1952—1988年),立足历史知识的考查。该阶段题型相对封闭,答案追求唯一。历史知识考查时代的学习指向为“教科书表述=历史的真实”,即背诵成为学好历史的唯一指标。

8.(1988年)五、问答(第62题9分)

62.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北方大批农民向江南迁移,(0.5分)带来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0.5分)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1分)

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塘堰,或在湖沼周围筑堤排水造田,(1分)推广牛耕,(1分)使生产水平提高。江苏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农业比较发达;福建、两广也得到开辟。(1分)

南宋时,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1分)棉花种植进一步推广,棉纺织业逐步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1分)纺织工艺不断提高,有了一套擀、弹、纺、织的工具;(0.5分)造船技术有明显的进步,出现了装有罗盘针的大船;(0.5分)海外贸易大大发展,泉州、广州、明州成为重要港口。(1分)

翻阅1988年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该题答案的来源,且该题答案赋分精准,阅卷也是严格的“采点给分”。其实,历史知识的真实意义有:其一,“历史的真实”,即历史知识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人类活动,它们是生动鲜活的(教材用文字符号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但文字符号只是知识的载体,并非知识的本身);其二,“现实的真实”,即历史知识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当前的人类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社会。

第二阶段(1988年至今):立足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何兆武先生在《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指出:“历史学本身就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学I)是对史实和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历史学II)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却完全有待于历史学II给它以生命。没有这个历史理性的重建,则历史只不过是历史学I留给我们一堆没有生命的数据而已。”历史思维能力考查则集中表现为,对学生“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的检测。

9.(1999年)三、问答题:

42.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

(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可以说,该题开创了历史高考的新时代,将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明确写进试题,彰显了注重思维能力考查的时代要求。其后开始于2013年的全国卷第41题(2017年第42题)即为例证。

5.命题主体

历史学科命题主体经历了从“全国”到“地方”,再回归“全国”的历程。其中,“1952—1990年”为“全国卷时代”(1991年增加“新科目组卷);2000年“新课改”以来,进入地方自主命题的“地方卷时代”;2016年起,又陆续回归全国卷,高考再次理性回归到“全国卷时代”。可见,高三复习备考应更多关注全国卷。

二、“不变”

1.突出的政治性

任何考试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因社会的需求而产生,也因社会的变迁而发展。高考作为全国性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其政治性不容忽视。基于服务于政治的现实需要,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往往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10.(1952年)三、简明扼要地解释下列的任何两个名词,把你解释的话分别写在各名词的下面:

(1)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答案略)

11(1953)二、问答题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不同?(答案略)

12.(1954年)一、问答题

3.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它的大概经过怎样?它有什么世界意义?

1952至1954年高考连续考查了“俄国革命”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纵观2017年全国卷I,部分试题政治色彩浓厚,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了现实政治与国际形势。如第24题“区域交流与文化认同”、29题“中日关系”、33题“贫富差距问题”、34题“后冷战思维”、35题“世界经济发展”、41题“民族主义问题”、42题“中西交流问题”、45题“工资改革问题”、46题“中美日国际关系”和47题“传统文化”等,均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历史的反思,意在激活考生的历史意识,学会“历史地”思考现实问题。

2.鲜明的时代性

脱离现实社会的历史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历史惟有关照现实才能彰显史学的魅力。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赋予传统“儒学”以现实意义。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2015年高考的“热点”。

13.(2015全国卷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3.隐秘的导向性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隐秘地反映史学研究的新动态,黄牧航先生从高校史学研究的视野揭示了“高考”对现当代史学研究的积极“回应”,隐秘地“告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拓宽知识视野,拓展备考的广度与深度:

第一,强调整体的历史。高考命题中社会史考查内容的变化,如教育史、环境史、交通史、婚姻史、家庭史、服饰史、科技史、移民史等。

14.(2014全国卷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第二,强调学科交叉。如文学+史学”、“音乐+史学”“数学+史学”“传播+史学”“海洋+史学”“心理+史学”“语言+史学”等。

15.(全国卷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4.立意的渐进性

高考试题的素养立意考查经历了从“显性”到“隐性”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折射出“素养”立意是高考不变的真谛。如老高考填充题集中考查“时间”和“地点”即是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名词解释则集中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等历史思维能力;问答题则强调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关注政治、关切现实的命题取向则强调对家国情怀的渗透等等。

纵观1952-2017年的高考真题,我们不难发现这诸多“变化”中的“不变”,只要在“变化”中找寻出“不变”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读懂“高考”;只有在“不变”中领会“变化”的规律,我们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修订中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可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提升我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键点,我们宜从“课程标准”出发,以“高考真题”和“教科书”为主要抓手,切实关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7年度重点项目《基于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KZ1705)的阶段性成果。

[联系地址:安徽省六安中学(237161)]

基于“中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近7年全国卷第45题为例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时段理论”,将时间概念抽象化,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他指出:“中时段,也叫局势和社会时间,主要指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节奏的现象,如人口的消长、物价的升降、生产规模的增减等,这类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的和重点的作用。”其实,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命制也遵循此规律,即“在一定时期内”呈某种程度上的“周期性”变化。如材料题最早出现于1989年,而历史单科取消填空题,保留材料题和问答题则是从1998年开始的。当高考历史单科向文科综合过渡后,材料题和问答题就逐渐合并,传统的问答题取消,只出现材料题或材料型的问答题。

时至今日,历史学科高考已然出现“无材料不命题”的现象,这引领着当下“史料教学”模式的发展并日臻成熟,“高考”真正引领“教学”,“教学”积极回应“高考”,“教”“考”关系日益密切并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以近7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考查内容为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例,从材料、设问和参考答案三个维度,剖析该题的命题规律,以期加强高三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复习效益。

一、试题评析

1.品味“材料”:撷取素材的“导航仪”

“材料”是高考命题的起点,材料的选取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考命题的方向,更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素材选取的重要依据。笔者拟从材料出处、条数、字数和呈现方式等显性指标出发,厘清高三复习备考中教学与命题素材选取的基本尺度。

1 2011-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材料”情况分析表

年份

卷种

出处

条数

字数

呈现形式

2011

全国卷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

335

文字

2012

全国卷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332

文字

2013

全国卷I

《清德宗实录》

1

348

文字

全国卷II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419

文字

2014

全国卷I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

317

文字

全国卷II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

234

文字

2015

全国卷I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1

340

文字

全国卷II

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

1

325

文字

2016

全国卷I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

346

文字

全国卷II

《清史稿》

1

245

文字

全国卷III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

264

文字

2017

全国卷I

庄启东《新中国工资史稿》

1

395

文字

全国卷II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

208+67

文字

全国卷III

《隋书》

1

296

文字

综观表1,从近7年高考全国卷共14题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一方面,该题在材料呈现形式、条数和字数上相对稳定,即呈现形式均为“文字”,材料条数以“1条”为主,材料平均字数为320。这明确地告诉我们,高考命题专家对该题在材料选取的细节方面已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因此,我们在命制模拟试题时应以这些指标为基本参数,不可肆意为之。

另一方面,该题材料出处较为复杂。具体来说:第一,稳定性因素较少。相对稳定的是作者均为“本国人”,考查事件均为“本国事”,其余皆为变量。第二,著述面广且散。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2次),其余均为1次,材料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第三,考查年代相对集中。以中国古代史为主(11次),近代、现代涉及较少。第四,作者权威性强。如梁启超、吕思勉、白寿彝、唐长孺、翁独健等,均为史学界大师级人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与学术威望。第五,专业性强。所选材料大多是针对某一细节问题的精到论著,如庄启东的《新中国工资史稿》、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张晋藩的《中国法制通史》、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等。第六,时代气息浓郁。如赵冈的《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反映了生态史学的研究热点问题,庄启东的《新中国工资史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工资改革中的某些现实问题等。这些不稳定因素“暗示”我们在选材上要以中国人著中国史为基准,综合考量作者的权威性、著述的专业性、题材的时代性等因素,结合2017年国内重大时事新闻热点,选取精当素材组织教学与命制试题。

2.审读“设问”:提升能力的“助推器”

审读“设问”是评析材料解析题的关键环节,它能直白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相关学科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

2 2011-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设问”情况分析表

年份

卷种

限定词

个数

考查时代

考查地域

考查主题

2011

全国卷

指出(区别);

简析(作用)

2

清朝

中国

盟旗制度

2012

全国卷

概括(目的);

简析(原因)

2

汉朝(新)

中国

货币制度

2013

全国卷I

概括(共同之处);分析(原因);指出(实质)

3

清朝

中国

政治制度

全国卷II

概括(背景)说明(作用)

2

唐朝

中国

赋役制度

2014

全国卷I

概括(特点);说明(影响)

2

魏晋

中国

法律制度

全国卷II

概括(背景);说明(作用)

2

南朝

中国

山泽管理制度

2015

全国卷I

指出(内容);说明(意义)

2

唐朝

中国

货币制度

全国卷II

概括(原因);简析(作用)

2

清朝

中国

养廉银制度

2016

全国卷I

概括(内容);简析(作用)

2

唐朝

中国

谱牒制度

全国卷II

指出(特点);简评(影响)

2

清朝

中国

军事制度

全国卷III

概括(内容);简析(意义)

2

北魏

中国

宗庙制度

2017

全国卷I

概括(特点);说明(意义)

2

20世纪80年代

中国

工资制度

全国卷II

概括(原因);简析(困难及启示)

2

清朝

中国

街道管理制度

全国卷III

概括(特点);简析(意义)

2

隋朝

中国

法律制度

综观上表,我们得知:

第一,设问个数和考查地域相对稳定。设问个数除2013年全国卷I为“3”问外,其余年份均为“2”问;考查地域均为“中国”。

第二,设问限定词相对集中。“概括”出现11次,“分(简)析”出现8次,“说明”5次,“指出”4次。

第三,理答方向非常具体。背景类,如“原因”4次、“背景”3次等;比较类,如“区别”“共同之处”“特点”等;内容类3次;评价类,如“作用”“影响”“意义”“启示”等。

第四,考查时段相对集中。“清朝”5次,“唐朝”3次,“魏晋南北朝”3次。

第五,考查主题门类全面。经济类,如“赋役制度”“货币制度”“养廉银制度”“工资制度”等;社会生活类,如“谱牒制度”“宗庙制度”“街道管理制度”等;政治类,如“盟旗制度”“法律制度”等;军事类等。

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些“上位”的要求落实到高考试题中,集中表现为“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相关设问限定词。具体来说,“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分析”是将事物、现象、概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异同。“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这些“设问限定词”的基本内涵,结合具体的试题,理顺“材料及所学知识”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关系,领会设问的“纽带”作用。

3.剖析“答案”:精准应考的“瞄准器”

“参考答案”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先定性”的特征,即命题专家在命制试题前就事先预设了试题的答案条数、大致字数和学生答题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研究历年试题参考答案的这些显性指标并形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应答时间内做出相应的预测和精准的理答,提高解答效益。尤其是对答案、材料及教材和设问之间关系的梳理,更能让考生精准拿捏相关试题的理答技巧,以便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提高学习效益。

3 2011-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参考答案”情况分析表

年份

卷种

条数

分值

字数

与材料关系

与教材关系

2011

全国卷

2+4

5+10

48+91

密切

依托

2012

全国卷

1+4

5+10

21+53

密切

依托

2013

全国卷I

3+4+1

6+6+3

20+44+11

密切

依托

全国卷II

4+4

6+9

25+50

密切

依托

2014

全国卷I

4+3

8+7

30+50

密切

依托

全国卷II

2+4

6+9

30+49

密切

依托

2015

全国卷I

2+4

6+9

27+78

密切

依托

全国卷II

5+3

8+7

57+48

密切

依托

2016

全国卷I

4+5

9+6

40+53

密切

依托

全国卷II

4+2

9+6

51+56

密切

依托

全国卷III

4+3

8+7

56+49

密切

依托

2017

全国卷I

4+3

8+7

41+50

密切

依托

全国卷II

4+2+5

8+3+4

45+22+62

密切

依托

全国卷III

3+4

7+8

43+53

密切

依托

仔细阅读表3,可知:

第一,条数与赋分的关系。近7年共14道试题参考答案的平均条数为“7”,赋分始终为“15”,虽赋分组合有“5+10”“6+9”“7+8”等形式,但基本可以按照约“2分1条要点”的模式组织答案。

第二,字数与赋分的关系。从表1可知,材料平均字数为“320”字左右,参考答案平均字数为“97”字。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材料出发,根据设问高度凝练材料及教材的相关内容,提高答题效益。

第三,答案内容与设问、材料及教材的关系。综观14道试题答案,虽大部分设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但所考内容教材很少涉及。因此,“设问”成为连接“材料”与“答案”的关键环节,我们宜对比阅读“材料”与“答案”,定位答案的来源,揣摩从“材料”到“答案”的演变路径,领会相关设问的答题思路,如此长期反复,定有“意外”收获。

二、备考建议

材料解析题的基本结构为“材料+设问+参考答案”,笔者基于对近7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2017年全国III卷为第44题)的分析,结合对2018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综合考察该题命制的基本特征,对2018年选修1模块高考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抓住“显性”指标,规范试题基本结构。在材料选取方面,宜以中国权威历史学家的著述为主,字数在320左右,且以白话文形式呈现;在设问方面,以“概括”“指出”“分析”等为设问限定词为主,考查“背景”“原因”“特点”“目的”“作用”“影响”等方面相关内容;在参考答案预设方面,要以简练的语言明确理答要点,条数以“7”条为宜,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

第二,梳理“隐性”变化,把握命题基本规律。高考命题专家队伍相对稳定,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历年高考试题就成为“命题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有效对话的“桥梁”,它隐秘地传递了“考”与“教”的密切关系。笔者以为,对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预测一般遵循“交集”和“补集”两个基本思路。其一,“交集”预测,即归纳历年考题中频繁考查的知识点、时段、地域或主题等。综合分析2011-2017年选修1模块考查的基本情况,2018年高考备考宜持续关注“魏晋南北朝”“唐朝”“清朝”这三个时段,主要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变迁等方面积累素材,尤其是相关时段的阶段特征要牢牢把握,做好“背景类”相关知识迁移的储备工作。其二,“补集”预测,即历年考题中从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知识点、时段、地域或主题等。一方面,宜密切关注“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宋朝”“元朝”“明朝”和“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尤其是这些时段的“文教”内容;另一方面,宜关注俄、美、英、日等国家的社会改革,如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安德罗波夫改革,日本大化革新,英国议会改革等。

另外,选修1教科书共9个专题,中国4个,外国5个,且采取中外交叉模式编写。鉴于教科书编写模式和考试情况分析,2018年备考可强化未考查过的中西对比类主题,如中英近代法律制度对比,中苏或中日现代教育改革对比等。

教师宜综合“交集”与“补集”预测和中国重大政治新闻的切合点,加强对2017年十大新闻热点的关注与分析,找准命题主题,精心选取材料,命制出“适销对路”的经典试题,提高备考效益。

三、模拟演练

基于对近7年高考真题的梳理,结合习总书记2018年新年致辞和相关会议精神,笔者选取“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制度比较”和“明朝户籍制度”为主题的模拟测试题,供大家参考演练。(注:试题改编自恩波教育研究中心主编的《高考历史小题狂做:全能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39页,140页)

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讲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参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七段教育的学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6分)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1)不同:古代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近代教育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教学内容注重西学与实用技能。(6分)

2)原因:政治上,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救亡图存。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发展,需要拥有实用技能的人才。ƒ思想上,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9分)

试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甲长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情况,以便合理征发赋役。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1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宗室户和官绅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为了遏止流民,明代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和迁移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6分)

2)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户籍制度。(9分)

参考答案:(1)目的: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合理征派赋役。ƒ加强管理,稳固统治。(6分)

(2)积极:管理严密,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了国家赋役征派,有利于巩固统治。(4分)消极:户类固定化、等级化,不利于社会成员间的流动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严禁民众迁移,导致社会封闭,阻碍了社会进步。ƒ户籍管理僵化,不利于区域间交流和民族交融。(5分)

基于“中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个案研究,是我们从高考试题入手,切实打通“教学”与“考试”之间脉络的必由之路。在新课改推动高考命题由“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的当下,我们要以最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厘清高考命题的理路,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学”与“考试”形成合力,助推学生健康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惟有如此,才能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地址: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37161。]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真题速递】2023年湖南高考历史真题 cyedu.org 试卷命题的特点 考查的重点 一线老师分析高考试卷 cyedu.org

猜你喜欢

更多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