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地政课堂历史答疑2023年中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cyedu.org

2023年中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cyedu.org

更新:2025-01-27 18:53:50编辑:admin归类:历史答疑人气:475

2023年中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cyedu.org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一、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古埃及文明的诞生: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3.古埃及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4.走向灭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二、古埃及文明的代表

1.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

1.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4.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思考】谈谈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

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并推动水利灌溉和天文历法的进步

二、古代两河流域

(一)两河与两河流域文明

1.发源地: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诞生:约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汉谟拉比王国: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建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位期间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二)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60进位制,制定了阴历。

2.社会概况: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

3.《汉谟拉比法典》★★★

①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②实质:《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③影响:《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思考】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                 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答案]《汉谟拉比法典》;社会经济

三、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起源: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

2.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内容:种姓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之间世代相袭,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背景: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2.概况: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教义: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外传: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思考】1、选择题:“阿拉伯数字”最早源于什么文明的文化成果?(C)

A、古代埃及 B、古代两河流域

C、古代印度 D、阿拉伯帝国   

2、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的产生有什么特征?原因是什么?

 

[答案]诞生于大河流域(大河流域文明);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如何看待古代文明?

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要尊重不同地区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要加强交流、互相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一、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帝国

(一)希腊城邦

1.古代希腊地理特点: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其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具有海洋文明特点)

2.希腊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后来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3.城邦时代: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达,著名的还有雅典。

4.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权的必要保障;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为主体。

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顶峰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2.内容:

①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

②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3.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制。

4.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即少数人的民主)

(三)亚历山大帝国

1.兴起与扩张: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击败了波斯大军。亚历山大继续南下,兵不血刃进入埃及。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从埃及转而进入两河流域,与波斯大军再度会战。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

2.结果: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3.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消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积极: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与经贸往来。

【思考】看图回答: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 简要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

 

评价:

消极: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无数财富。

积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新建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素养点拨】评价历史人物应从两方面一分为二辩证的评价。

二、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

1.兴起:兴起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

2.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与衰落:

①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该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罗马法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③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灭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④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在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罗马共和国的进一步衰落。

(二)罗马帝国

1.凯撒时代:公元前49年,曾经担任过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后来,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不久,凯撒被谋杀,内战又起。

2.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3.地跨三大洲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内部危机: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

2.外族入侵: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

3.分裂:4世纪末(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

三、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1.文学:希腊神话影响广泛,其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雕塑: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二)建筑艺术

1.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2.罗马建筑:特征: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代表性建筑:罗马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宏大的宗教场所万神庙

(三)哲学和法学

1、古希腊哲学

1)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

2)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这位哲学家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3)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他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2、法学: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部,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四)公历的缘起

1.罗马的历法: 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

2.凯撒的“儒略历”:

①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

②内容: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一天。

③影响: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公历的基础。

【思考】1、《十二铜表法》是怎样一部法,在当时有什么主要作用?

[提示]古罗马第一步成文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作用: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根据所学指出罗马法的特点

[提示]罗马法的特点:罗马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注重法律程序;规模宏大、体系完善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一.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基督教的兴起

1.创立时间: 1 世纪

1)产生地区: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2)产生背景: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古代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

3)创立者:传说是耶稣

4)主要教义: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5)基督教名称的来历:

“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在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2.基督教被确定为国教:

原因:罗马帝国不少有地位的人都改信了基督教。罗马统治者认为基督教可以用来维护统治,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时间:4 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位罗马国教。

(二)法兰克王国

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2.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克洛维,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三)封君与封臣(封君封臣制)

1.土地分封制度的改革: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2.西欧封建土地制度的内容: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依次从属;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二、西欧庄园

(一)庄园的领土与佃户

1.庄园的出现与发展:

1)出现:9 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2)发展:大约到 11 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3)性质: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4)庄园的人员组成:

领主;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庄园的土地构成:

1)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

①“直领地”: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 1/3 到 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②“份地”:

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 3 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共用地”

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3.自由农民的权利:

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二)庄园法庭

1.人员组成:

    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时间地点: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像现代法院那样随时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 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3.审理的范围: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4.惩罚的手段: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

5.审判的依据: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6.庄园法庭的作用:

①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②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思考】(1)如下图图示,在11 世纪时就形成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制度。这个制度是               什么制度?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图示分析这句话表明了当时什么问题?

 

1)封君封臣制度;

2)当时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秩序;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复杂封君与封臣有严格等级性,形成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契约关系

三、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中世纪的城市

1.兴起时间:10世纪

2.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

10 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3.结果:

13 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代表城市:法国琅城。

4.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

5.常用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6.特点:自治、自由(“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7.地位: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8.影响: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中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发展成为早起的资产阶级;促进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9.自由和自治的城市的局限性:

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二)欧洲的早期大学

1.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最美好的花朵”。

2、发展:

1)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2)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3)13 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3.代表: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

4.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5.大学课程设置: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思考】“卡诺莎之辱”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 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四、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1.东罗马帝国概况: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2.查士丁尼编纂法典:

1)编纂法典的目的: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2)编纂时间:从 529 年起,历时 6 年

3)《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以上这 4 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3、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局限性:仍然承认奴隶制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原因:

1)从 7 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

2)9 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着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 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3)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拜占庭帝国一度灭亡,不久后又复国,但领土大为缩小,国势日渐衰弱。

4)14 世纪初,拜占庭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

灭亡: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探究】如何评价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

一、古代日本

(一)6世纪以前的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6 世纪—9 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时间:646 年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产生: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

幕府的形成

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将军的地位: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二、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

7 世纪初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2.伊斯兰教的发展:

1)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

2)622 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 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630 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4)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1.扩张的经过: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至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9 世纪中叶起,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长达近 200 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 消耗了帝国的实力。1258 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三)阿拉伯文化

成就:1.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2.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3.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4.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5.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总结cyedu.org 中考历史丨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

猜你喜欢

更多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