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的意思
三纲五常的详细解释如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外文名称: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出处:“三纲五常”一词始见于西汉董仲舒,但其具体内容“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论语·为政》中也有体现,不过需注意,具体出处存在后人见解,可能并非孔子本意。
寓意:“三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用法:在描述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时,经常会用到“三纲五常”这个词,它概括了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主要道德规范。
造句:在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的重要准则。
单项选择题:
以下关于“三纲五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C. “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D. “三纲五常”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并完全体现了孔子的本意
答案:D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也要注意其历史背景和具体出处的争议。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