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地政课堂地理答疑【期中复习】晋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期中复习】晋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更新:2025-02-25 08:29:02编辑:admin归类:地理答疑人气:12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初中复习资料”关注我

再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分享优质学习资料,不断进步!

往期推荐👇


01、【暑假预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暑假预习知识点总结

02、【暑假预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习知识点总结

03、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酸碱盐易错点汇总

04、2023年中考英语总复习阅读理解四大题型解题技巧

05、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作文押题预测五篇

06、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材料题押题预测—一带一路考点总结

07、202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12个常考实验知识点总结

【期中复习】晋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资料下载方式在最后⬇️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晋教版)
第一章 疆域和人口——从世界看中国
1.1 辽阔的国土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我国东部临海,海岸线较长,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内陆可与欧洲往来。大部分处于温带,气候南北差异大,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我国海陆兼备,对外交往优越。
我国疆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南端——南沙群岛南缘北纬4°附近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
邻国: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隔海相望:韩、日、菲、马、文、印。
我国从北向南依次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我国领海以外并邻接临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伸至200海里。
北回归线由东到西依次穿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省级行政区简称来历:取全称中的一个字,如京、津、黑;用著名山水名称,如皖、陇、闽、赣;用本省历史名称,如晋、冀、鲁、豫。
1.2 众多的人口
1.2005年1月6日,我国总人口已达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西北部人口稀疏分散。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4.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5.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
第二章 自然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地势的影响:使河流自西向东流,使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使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自东向西深入,带来充沛降水,沟通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2.我国近海大陆架的范围广阔,包括渤海和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3.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优势:为发展多种农业和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5.地形可以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类型。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雪山众多,冰川广布,宽谷和湖泊镶嵌其中)、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起伏和缓)、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众多)和云贵高原。

我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8.山区的优势: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着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是祖国建设不可缺少的财富。

山区的劣势: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增加山区开发和利用的难度,地质灾害较多,使我国耕地资源不足

2.2 复杂多样的气候

1.冬季时,南方和北方温差大;夏季时,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总的来说,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2.我国可以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寒温带(一年一熟)、中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热带(一年三熟)。

3.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4.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年降水量小,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灌溉。东北地区夏季多雨,冬季降水不足。华北地区夏秋两季多雨、春季干旱。

5.我国西南部山地迎着从印度洋吹来的湿润气流,是我国大陆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东南部濒临海洋,从海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带来丰沛降水,年降水量变率小,季节变化小,是我国的多雨地区。

6.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沿海和南方的降水季节变化小于内陆和北方。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水分的收入量大于支出量,空气湿润,不然则相反。全国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7.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

8.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0°C等温线)一致。

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半干旱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我国气候的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是季风气候,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原和高山气候

10.在季风区内,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西北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是农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

2.3 众多的河流

1.在东南部的外流区,河流多而长,汛期时流量大。西北内陆和藏北高原地区多内流河,河流少而短,多为时令性河流。

2.我国唯一进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密度最大的平原湖泊聚集区。

4.外流河流量大,汛期由北向南变长,含沙量少,内流河则相反。

5.北方河流流量较小,开始晚,结束早,汛期短,有结冰期,南方河流则相反。

6.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7.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注入东海。长江北岸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南岸的主要支流有乌江、沅江、赣江、湘江。

源头 河谷宽浅,水流较缓。

上游(源头—宜昌) 落差大,峡谷多,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宜昌—湖口) 地势低平,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平缓,湖泊星罗棋布

下游(湖口—入海口) 地势低平,江阔水深

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运输动脉;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工业和城市集中,运输需求量较大;长江干流水量大,和京杭运河的众多支流相通,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长江水量大,无结冰期

8.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注入渤海

上游(源头—河口镇) 河水清澈,多峡谷

中游(河口镇—旧孟津) 泥沙含量多

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9.黄河的贡献:① 上中游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② 提供丰富水资源,供人们饮用、灌溉农田

③ 塑造肥沃的冲积平原

10.地上河的形成:中游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再加上地势低平,下游流速减慢,使泥沙淤积河床,形成地上河。

11.在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原因:流经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穿行于高山峡谷中,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水量占黄河总水量的70%,泥沙含量少。

中游地区保持水土原因:流经黄土高原,土质松软,一遇暴雨,泥沙随雨水汇入黄河,再加上黄土高原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泥沙大量流入下游,形成地上河。

第三章 自然资源——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1 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1.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2. 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3. 可再生资源:可以繁殖再生或反复利用(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使其能够永续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就没有了(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4.

 总量占世界排名(第几位)
   人均占有量
土地面积
3
     1/3
耕地面积
4
     1/3
矿产资源
3
     3/5
河川年径流量
6
     1/4
森林总面积
6
     1/5
5.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和管理不善,很多自然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
6. 为了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
7.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资源供应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量少,类型多种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利于农业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分布不均匀且破坏严重
3.耕地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区(南方是湿润地区,降水量多,气温高,水田集中分布在这里)。
草地分布在西北季风区、半干旱干旱区。(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林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区。
4.保护土地资源: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改进土地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合理利用,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加强教育。
5.我国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3.3 紧缺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的形势:总量多,人均少,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
2.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随季节更替有明显变化(夏秋多,春冬少)。
3.水资源短缺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水量增大,水资源短缺,再加上人类生产活动导致水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4.南方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西北内陆远离海洋,降水极少,气候干燥,水资源最为紧张。
北方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水土配合极不合理。
南方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丰富。
5.塔里木河夏季水量大的原因:河水来源主要来自高山积雪、冰川融冰,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原因: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大,水资源占有量少,人均占有量极少,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加剧缺水状况。
6.跨流域调水能部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如引黄入晋(通过万家寨水利枢纽)、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我国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7.修建水库可以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
8.节约用水、减少浪费、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做好对污染企业的管理、禁止向江河湖泊中排放垃圾和未经处理的废水,做好宣传,使人们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增强节水意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护。
【期中复习】晋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
中考/会考资料群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初中复习资料】公众号


每天都会更新优质的学习资料,帮助你提升学习效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资料大全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四字成语及意思解释合集 cyedu.org magic是什么意思 读音 用法 例句 同义词 反义词 词源

猜你喜欢

更多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