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技巧】高考地理综合题之地理过程类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2.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0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典例示范
尝试应用
2.【答案】(1)总体上分布不均,北坡冰川面积和条数远多于南坡;东北坡最多,东南坡最少。
(2)冰川下垫面为冰雪,温度比同海拔高度的大气低;冰川上空气受冷下沉,形成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下山风。
(3)冰川风的强弱与冰川面积相关。与珠峰相比,祁连山海拔更低,冰川规模较小,冰川风相对较弱;同时冰川风与山风方向相同,与谷风方向相反,因此冰川风还会受到山谷风的影响,夜间冰川风与山风叠加表现明显;白天受到谷风的削减甚至抵消,出现短暂的消失。
(4)夏季。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气温高;冰川与同海拔大气温差大,冰川风势力最强盛。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祁连山现代冰川分布不均,北坡冰川的面积和条数明显高于南坡;其中东北坡的面积最大、条数最多;南坡的条数最少。
(2)冰川下垫面为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吸收弱,温度比同海拔高度的大气低;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冰川上空气受冷下沉,同海拔大气空气温度高上升,产生热力环流,从山上向山下形成沿着冰川表面向下吹的下山风。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风的强弱与冰川的面积大致呈正相关。与珠峰相比,祁连山的海拔较低,冰川的条数和面积都较小,冰川风的强度较弱;冰川风由高海拔吹向低海拔,与山谷风中的山风风向一致,与谷风风向相反,冰川风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大;夜间,山谷风为山风,会加强冰川风,使得冰川风较明显;白天,山谷风为谷风,会削弱冰川风,甚至导致有的时段冰川风短暂消失。
——干货满满,持续发送——
整理不易,希望大家点点关注,多多转发。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