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多大,地理题就有多奇葩!附2022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18类主观题题型规范答题模板!
▲暮光在地平线附近形成了粉红色的“维纳斯带”,一艘破冰船在冰山丛林间小心穿梭着。(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12月)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生活处处皆地理,如此博大,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地理“没天理”,是“玄学”。
确实,地理的内含丰富,其中可以有基本的生活知识,也可以有高玄的寰宇观念,山河、植物、土壤、风云……都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内。所以,想要地理好,多阅读、多涨知识,很重要。今天,地理君就带大家去看看那些奇景、奇题。(温馨提示:文末有几道题挑战你的想象力哦)
平衡石,天然的“地震钟”
点这里看答案
【小题1】C,【小题2】C
风动石,在学术上更多被称为平衡石,实际上它是平衡石里特殊的一类,是指可以晃动的平衡石——“风来石微动,风止石岿然”。
有时,人用手掌也能推动风动石,让其晃而不倒。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风动石下面的基座必须是坚硬的岩石,压在松软土壤上的巨石风是吹不动的;二是风动石形状接近椭球或圆球,这样风动石与基座岩石的接触面积非常小;三是,风动石与基座的接触面并不是平展的,往往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盘底状的小浅凹。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浅凹帮助了风动石在受到一定的外力就要失去平衡时,还能及时恢复平衡状态,看上去像一个不倒翁。
而平衡石,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但凡一块巨石,被一个小小的支点顶起,看上去摇摇欲坠,而又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们就统称其为平衡石。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6月
图中这块风动石是在河南济源牛大寨被发现的,因身处危崖之畔,支撑面极其狭窄而令人称奇,但比其本身更神奇的则是其大起大落的命运——2020年12月它被发现并曝光后,马上晋身为炙手可热的“网红”;红了不到3个月,2021年2月它竟被好事者推倒,从此不复存在。不过,它昙花一现的兴盛,却引发了许多人对平衡石这类景观的关注。摄影/李楠
其实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平衡石并不罕见,只不过离我们生活的地方近的却不多,所以它们更显得稀奇。
如果想知道到哪里去看各类的平衡石,那么从地质学的角度可以试着总结:岩柱状平衡石出现在发育直立柱状节理的火山岩或浅成岩地区;球状风化形成的平衡石常出现在花岗岩地区,特别是植被稀疏的地方;冰川漂砾平衡石出现在第四季冰川活动的地方;而蘑菇石则出现在沙漠和强弱互层沉积岩中。
球状风化平衡石:危如累卵,摇摇欲坠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6月
我们日常所见的平衡石中,有许多都大致呈球形。球状岩石与基座岩石平面相切,接触面非常小,就容易形成危如累卵的态势。此类平衡石,绝大部分是由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所谓球状风化,是指地下水沿着花岗岩内部大量相互垂直的正交节理侵蚀削切,在岩层内部切割出许多长方体或立方体的岩块,构造抬升让花岗岩露出地表后,自然风化对岩块棱角处的侵蚀与剥蚀更为容易,所以最终就形成了球状岩石。绘图/谭希光
与平衡石最有渊源的自然现象应该是地震。地震既是造就平衡石的原因之一,又可能是毁掉平衡石的凶手。而且,这个造与毁的过程都是瞬间发生的,不像水的削切、风蚀和海蚀那样需要漫长的时间。
可以想象的是在地震多发的地区,平衡石保持稳定的时间不会太长。以至于地质学家认为在地震多发地带不会有平衡石的长期存在。
从这个概念出发,平衡石被作为“地震钟”来检测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地震强度和发生频率,以便了解这里的地质构造条件。这对于今后人们在这里修建大坝和桥梁等大型建筑工程,尤其是输油管路和核电站这类敏感项目的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玫瑰湖,盐湖的浪漫
点这里看答案
【1】D,【2】D,【3】D
题目中的玫瑰湖是一个面积不大的盐湖,它位于非洲大陆的最西端——塞内加尔的佛得角。玫瑰湖美丽的色彩是那些嗜盐微生物的杰作。随着湖水含盐度的变化,它的颜色呈现出从淡绿到深红的色调。
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是玫瑰湖最美的时候,由于阳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玫瑰湖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与世界上许多盐湖不同,玫瑰湖的盐不是以盐壳的形式裸盖在湖的表面,而是以盐晶的形式析出并沉积在湖底。玫瑰湖的湖水很浅,平均只有一米深,这为人们从湖水里采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造就了玫瑰湖独特的采盐景观。
上:世界主要“玫瑰湖”景观分布图
下:我国第四纪盐湖及主要“玫瑰湖”景观分布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5月
澳大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西班牙、玻利维亚等国,这些国外的玫瑰湖分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分布在沿海地区,二是大都属于温暖型盐湖(冬季气温在10℃—20℃)。我国的玫瑰湖分布,则与国外有着较大差异:首先,我国玫瑰湖大都分布在西部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次,我国玫瑰湖基本属于冷凉型盐湖(冬季气温低于0℃—10℃)。
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巨大,湖泊在演化过程中,一般是由淡水湖、半咸水(微咸水)湖、咸水湖,再发展到末期阶段,这就是盐湖,盐湖也被形象地比喻为晚期湖泊或老年期湖泊。如果盐湖再往下发展,随着水量的减少,就会迎来生命的终结——最终变成干盐滩(或沙下湖)。
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由于受自然界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盐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特别是湖泊水体,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不仅水量时常在变化,而且水的化学成分也在不断改变。
在我国,有两条大家耳熟能详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年等降水量线来划分的,一条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另一条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前者是划分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后者是划分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不过,还有一条很有意义的等降水量线——5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我国的盐湖,主要就分布在年降水量小于500毫米的地区(郑绵平院士等学者观点)。可以说,5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一条划分我国盐湖分布的“胡焕庸线”(以下简称“胡线”)——该线以西,分布有我国绝大部分的盐湖。这条线其实也是我国玫瑰湖分布的“胡线”——我国主要的玫瑰湖,都在这条线以西地区(以东地区只有解池等个别玫瑰湖)。
夏季的准吉格德湖呈现出浓郁的玫瑰色
拍摄地点: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5月
在8月的盛夏,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准吉格德湖,受湖中水温、水量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湖水变成了浓郁的玫瑰色,成了名副其实的玫瑰湖。摄影/林立锴
大地抽象画,冰川的杰作
点这里看答案
【1】A,【2】C,【3】A
提起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都是它北部广渺的荒原、变幻的极光、巍峨的雪山等,但在阿拉斯加的东南部地区,这一片狭长地带,有着诸多精彩绝伦、因冰而成的景观。
古老的冰川塑造了阿拉斯加东南部的峡湾“底色”,而现代冰川则在其上又发育形成了更多因冰而成的景观:蓝冰、山谷间面积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巨大的冰裂隙以及冰川下隐匿的冰洞……
为什么要选在夏季?因为夏季是探索这一地区的最佳时间——相对于其他风暴肆虐、降雨或降雪量大的季节,夏季气候较为稳定;而且夏季的植被最为丰茂,掩映在缤纷植被下的峡湾会别具魅力;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大部分冬季的积雪已经融化,永久性积雪得以展露真颜,正是冰川活动最频繁的季节。
大地上的抽象画,竟是由冰川绘制而成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5月
乘直升机从两千多米高空俯视阿拉斯加东南部的亚库塔特湾,你会被地面上的巨幅“抽象画”所震慑。实际上这幅“抽象画”是马拉斯皮纳冰川的杰作,棕黑色的线条其实是由冰川的冰碛堆积而成。马拉斯皮纳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山麓冰川,这幅由冰川绘制的“抽象画”是阿拉斯加东南部冰景观的代表,却并非唯一杰作,在这片区域里还有众多精彩绝伦的冰景观。摄影/潘玮浩
峡湾:冰舌冲入大海,森林覆盖岩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5月
阿拉斯加东南部峡湾与挪威峡湾、格陵兰峡湾一样,同属北半球峡湾的代表,但特征却不尽相同。格陵兰峡湾以冰原面积巨大,冰舌直接入海为特点,但缺乏植被点缀;挪威峡湾因掩映于绿色植被之下而更显秀美,但冰川基本已退缩至山地。阿拉斯加东南部峡湾却集中了二者的优点——高山之上有着冰储量巨大的冰原,延伸而下的冰川直接冲入海中,断裂的冰舌末端造就了水道中一块块巨大的浮冰,在峡湾岩壁低处还生长着茂盛的温带森林。摄影/潘玮浩
冰洞:奇幻瑰丽,宛若异世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5月
夏季,冰川上的融水和雨水,会化身“挖掘工”,在冰川内部冲蚀出一个个神奇的冰洞来。在一些融水面积大的冰川上,冰内河流特别发育,形成冰洞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当冰内河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就会形成冰洞的入口,洞口大部分像一个或低或高的拱门。顺着冰洞即可进入冰川内部,有时甚至可以一直走到冰川底部。冰洞有单枝状,有分岔如树枝状的,有洞内有洞、洞洞相连的。摄影/潘玮浩
西瓜雪,极地到底怎么了?
点这里看答案
C
极地区域的极端环境使得极少有高等植物可以在这里生存,最能适应这里的,是具有特殊抗低温特性、可以忍耐长久的微光环境又能抵抗24小时白昼强烈的紫外线光照的微藻。
微藻只是一个统称,研究者在南极和北极发现了上千种不同的微藻。在南极,生物量很可观的微藻就多达上百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绿藻、硅藻、甲藻和褐藻。
由于生境的不同,微藻又被通俗地称为“雪藻”和“冰藻”。雪藻是指生长在南极陆地雪层中的微藻,它们在冰雪表面大规模繁衍。
冬季,雪藻在厚厚的雪层下休眠,等到夏季冰雪融化,温度、光照等生境条件一旦适合,雪藻就会出现爆发性生长,将雪地染上各种色彩。
冰藻是指生活在海冰底部的微藻,以硅藻居多。它们借助透射下来的微弱阳光和海水里的营养盐进行光合作用而生存。夏季,冰藻也会出现爆发性生长,以它为食的南极磷虾的数量会随之猛增,企鹅、海鸟、海豹、鲸类等接踵而至,海洋很快就变得生机勃勃。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2月
“西瓜雪”是对于红色雪藻爆发的形象描述,其实“西瓜雪”中可以包含多种雪藻。图为研究人员在同一片“西瓜雪”中提取的两种雪藻:Chlainomonas和Chloromonas,前者是典型的红色雪藻,后者中的黄色部分则显示出细胞正开始合成色素,向红色转变。摄影/罗玮
南极雪藻爆发是否是地球气候变暖的结果?科学界的回答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夏季高温并不是使雪藻爆发的唯一因素,光照、合适的酸碱度和充足的养分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2月
虽然很早就有人注意到雪藻爆发这一现象,但对于它的研究还很少。2020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欧洲气象卫星的遥感图像,在南极半岛南纬68度以北监测到了1679块雪藻群落。他们根据监测结果制作出了南极半岛第一幅雪藻群落分布图,并标注出了不同群落雪藻细胞的平均浓度。
觉得上面的题目不够奇葩?
试试挑战这些地理题
[点击图片可看高清图]
点这里看答案
1. B 2. D 3. A
[点击图片可看高清图]
点这里看答案
36. D 37. B
[点击图片可看高清图]
点这里看答案
(1)C
[点击图片可看高清图]
点这里看答案
【1】B 【2】D 【3】B
[点击图片可看高清图]
点这里看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应试策略
1. 沉着冷静,相信自己的判断。
2. 认真审题,要理解题目的隐含内容。
3. 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 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二、选择题应试技巧
1. 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 明确题干要求: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或错误的是)”等等。
3. 分析解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 选项叙述错误的几种常见情况:
(1)因果颠倒,如“因为自然增长率高,所以出生率高”;
(2)前后矛盾,如“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因此人口出生率低”;
(3)表述绝对化,如“锋面过境一定会带来降水”;
(4)概念混淆,如“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6)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秋季节”;
(7)与题干无关,这类选项最容易干扰选择,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是否有关联,尽管选项表述非常合理,但与题干无关,仍不是属于备选项。
三、选择题解题方法
1. 优选法
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常见的方法如下:
(1)关键词突破法
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会感觉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干要求。这类试题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先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直接”“间接”“根本”等关键词语,然后从已知条件,将全部备选的选项进行深入浅出的综合分析、鉴别比较,排除其中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答案。
(2)优选熟项法
有的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而且有些内容我们并不完全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选出来。
2. 代入法
所谓“代入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分别代入题干,或把题干内容代入各个选项,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多适用于地理计算类和关联型选择题。
(1)代入验证法
做题时,可以选择比较特殊、自身特点非常明显的选项代入题干,检验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果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则排除这个选项。依此类推,逐一进行排除,最终确定正确选项。如一些计算类选择题有时直接解答比较麻烦,就可以采用代入验证法,即将四个选项代入题目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
(2)尝试填图法
有些选择题,尤其是关于地理关联图的选择题,常常提供几个选项,要求将各选项内容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此时,我们可运用尝试填图法解题。解题时,一般将几个选项分别代入图中进行逐一分析、验证,最后确定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为正确选项。
3. 图解法
图解法就是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降低思考的强度和难度。在解答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地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1)图文转换法
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或我们比较熟悉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在解答这类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画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
(2)画辅助图法
①合并地理事物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
②平面转换为立体型:经过图形的转换,图形会变得更加直观,图中隐含的信息得以显现,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效果。如等高线图中判断两点间是否可以通视,可过这两点作地形剖面图。
4. 因果法
地理因果关系是指不同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之间存在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内在关联。很多地理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互为因果,其中以成因类和影响类试题最为典型。
(1)命题规律
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置障碍:A. 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
B. 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C. 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
(2)解题步骤
①明确区分试题中的“因”和“果”;
②从逻辑的角度推理分析“因”和“果”的内在联系;
③迁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试题。
5. 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利用选择项错误或题干与选择项逻辑不相符,将错误答案排除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即所谓的“去伪存真”。
(1)命题规律
这种选择题,命题者多通过以下两个角度设置障碍:
A. 具有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前后不对应等特点的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叙述性识记类题目;
B. 设置一些地理原理、地理新名词等比较复杂或列举的地理现象比较多,难以直接进行判断。
(2)解题步骤
①先捏“软柿子”(先判断容易的选项,再判断有难度的选项);
②拣出“烂柿子”(排除错误的选项);
③吃掉“好柿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一、地形特征描述型问题答题模板
特征描述型按对象可分为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对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和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特点的描述,是高考中的常设题型。地形特征描述类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考生答题经常出现抓不住重点,失分较多的情况。
【答题建模】
二、气候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某地(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二是分析造成某地(种)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三是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注意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考虑。
【答题建模】
三、河流水文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系)特征进行描述。
【答题建模】
四、外力作用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外力作用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二是分析形成该地貌的成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的;三是描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答题建模】
五、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是先确定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
【答题建模】
六、人口迁移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1.人口迁移类题目常以各种图表为载体,结合热点问题和时事材料,贴近现实,尽管图文材料提供的信息量大,但考生审题障碍不大。只要把握材料和题干中的关键字词,便可准确快速联系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2.背景材料多变,设问角度不同,但考查的知识一直比较平稳,如对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影响的考查。
【答题建模】
七、城市化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城市化问题可分为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城市化问题类题目难度不大,但考生答题常常出现抓不住重点、失分较多的情况。
【答题建模】
八、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在评价农业区位自然条件时,注意日照、光照和热量的差异,温度和日温差的差异,土壤和土地的差异,平坦和开阔的差异,土壤深厚和质地的差异,水源和水分的差异,并防止套话不具体。
【答题建模】
九、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两类:一是直接评价某地或某工业区、工业城市、工业企业的工业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工业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二是给出限制性条件,比如评价××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工业的发展条件。
【答题建模】
十、交通区位条件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交通区位条件类问题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分析某种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二是对某地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进行评价。这些问题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交通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
【答题建模】
十一、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答题建模】
十二、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分析时,考生经常出现思路不清、住不住重点,失分较多的情况。
【答题建模】
十三、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答题建模】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时,则必须有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十四、流域开发评价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一般有三类:
一是分析某流域综合开发的条件;
二是直接回答流域综合整理的措施;
三是比较两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异同。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解题时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一般应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要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答题建模】
1.河流开发与治理的答题模板
(1)河流的水能开发条件
(2)河流的航运条件
(3)河流的治理原则与措施
2.水利工程评价类答题模板水利工程的评价主要包括可行性评价和影响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展开。
(1)可行性评价
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
②社会经济条件:
a.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B.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十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农业可持续发展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十六、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答题模板
水资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答题模板
1.对输入区的影响
2.对输出区的不利影响
能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答题模板
1.对调入区的影响
2.对调出区的影响
十七、区域特征描述类题目答题模板
十八、热点区域分析类题目答题模板
所谓热点区域通常是指出现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问题的地区。因此,要重点关注我国和世界“发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和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多以热点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交通运输线、人口和城市、工农业发展状况等知识。
【答题建模】
主要的热点区域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东南亚(南海问题+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我国特殊的位置关系)
(1)要关注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地质特点、农业地域类型、矿产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以及马六甲海峡位置、石油管道建设问题。
(2)要注意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问题、湄公河水能开发与生态建设问题、泛亚铁路等。
2.东北亚(朝核问题+中日、中俄的特殊关系)
(1)要关注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南北气候差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2)核能等能源的特点、分布。
(3)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中日经济贸易往来特点。
(4)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南亚(印巴问题、中印关系与合作)
(1)要关注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与农业的关系;季风洋流;地形特征与河流。
(2)黄麻、茶叶、棉花等农作物的分布与区位分析。
(3)印度综合国力的分析、人口问题;中印边境问题与中印关系。
4.非洲(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重点应关注北非、几内亚湾沿岸国家,特别是南苏丹、北苏丹、利比亚、埃及、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家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农业、矿产、人地关系等。
5.欧洲与北非应关注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河流特征与冰川地貌、工农业分布及区位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等。
6.中亚(中国能源问题+上海合作组织)主要应关注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荒漠化景观及荒漠化问题,河流、湖泊的补给;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外运的渠道,中哈能源合作问题。
7.中东(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问题)主要应关注中东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特征和成因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水源问题、波斯湾的石油出口、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等。
8.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海南省与南海,以及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地区(三沙市、钓鱼岛、香港、边疆重镇高峰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江淮城市群、酒泉和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等)
主要应关注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系列行动、国内外经济交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东北的工农业基地发展、西北和西南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可持续发展、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卫星发射基地的条件等。 综合自中国国家地理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