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二)地理试题一、选择题组济南都市圈位于山东省西部,都市圈内部区域由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已形成“1小时交通圈”,促进了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下图是2010—2020年济南都市圈物流企业数量和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2023年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二)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组
济南都市圈位于山东省西部,都市圈内部区域由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已形成“1小时交通圈”,促进了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下图是2010—2020年济南都市圈物流企业数量和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0—2020年济南都市圈物流企业空间分布( )
A.由点状到线状
B.分散程度加强
C.由线状到面状
D.集聚程度加强
2.与2020年济南都市圈物流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最密切的是( )
①交通干线
②人口密度
③网络销售
④城市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2015—2020年下列城市中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是( )
A.聊城
B.淄博
C.滨州
D.德州
下图为2017年中国主要省份火电生产与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及其差量(碳排放差量=生产所产生碳排放量消费所产生碳排放量)的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火电消费所产生碳排放量前三的省(市)( )
A.经济差距悬殊
B.属于北方地区
C.矿产资源丰富
D.地处东部沿海
5.四川火电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小,主导因素是( )
A.地区人口总量
B.能源消费结构
C.地区产业结构
D.经济发展水平
6.火电的生产与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差量( )
A.负值区需要电力输入
B.与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量呈正相关
C.正值区可以电力输出
D.与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呈负相关
金沙江谷地b处曾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形成堰塞坝体,并在其上游龙川江谷地形成湖泊。后因湖水外泄,湖泊逐渐消失。左图为龙川江谷地及其附近地形水系图,右图为图中a处河流阶地示意图,T1、T2为不同的河流阶地,这两个阶地深度(某阶地底部到上一阶地底部的垂直距离)差异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出现黄土状沉积物后,形成阶地T1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河水下切、河水侧侵、流水沉积
B.河水侧侵、河水下切、流水沉积
C.河水下切、河水侧侵、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河水下切
8.阶地T1、T2深度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
A.龙川江河水流量
B.堰塞坝体垮塌幅度
C.湖相沉积物厚度
D.下游山体滑坡规模
9.龙川江谷地形成多个河流阶地是因为( )
A.地壳多次发生沉降
B.湖相沉积物不断增多
C.堰塞坝体多次垮塌
D.龙川江地壳不断下沉
地表反照率是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的太阳辐射之比,将各月地表反照率与年平均值对比处理即为标准化地表反照率;高原季风指数(DPMI)是衡量高原季风出现时间和强度的重要指标,指数大于0时,为夏季风,反之为冬季风,其绝对值表示季风强度。下图为青藏高原月平均标准化地表反照率与季风指数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与季风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反照率强时,植被覆盖率高
B.夏季风最强时,近地面气温最高
C.地表反照率与季风强度呈负相关
D.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影响季风转换
11.若冬季地表反照率较常年偏高,则次年高原夏季风( )
A.出现早、强度大
B.出现晚、强度小
C.出现早、强度小
D.出现晚、强度大
12.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季风指数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地表反照率增大导致高原夏季风减弱
B.地表反照率减小导致高原夏季风增强
C.地表反照率增大导致高原冬季风增强
D.地表反照率减小导致高原冬季风减弱
根系是植物吸收、运输、储存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细根比粗根对环境的响应更加敏感。臭柏是地处干旱地区的毛乌素沙地的唯一天然常绿针叶匍匐灌木,臭柏细根在空间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细根生物量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少的倒金字塔结构,坡地地区的坡顶细根生物量高于坡底细根生物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臭柏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来源于( )
A.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
C.深层地下水
D.积雪融水
14.坡地地区的坡顶细根生物量高于坡底细根生物量,主要是因为( )
A.坡顶降水量更大
B.坡底土壤水分更多
C.坡底土壤更深厚
D.坡顶昼夜温差更大
15.臭柏的细根空间分布特点使得其( )
A.蒸腾作用旺盛
B.固沙能力强
C.地下水消耗多
D.新陈代谢快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江发源于浙赣边界的怀玉山南麓,是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之一。信江流域红壤广泛分布,土壤质地黏重,孔隙度小,入渗能力差,极易造成降雨径流侵蚀,耕地、林地和草地占流域总面积的95%。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内建成30余座水库,90年代以来鄱阳湖流域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下图是信江河下游梅港站记录的1975—2009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状况。
(1)简述信江河1975—2009年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并归纳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的关系。
(2)说明影响信江河年径流量的主要因素。
(3)说明1975—2009年信江河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寿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洞宫山脉东麓,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山间盆地和河谷台地。当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每年在清明节之后采摘的新茶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县种茶面积约13万亩,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寿宁寒潮天气相对较少,但对茶叶种植危害极大。下图示意寿宁县所处地理位置。
(1)简析寿宁县寒潮灾害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
(2)指出寿宁县茶叶种植每年受寒潮危害最严重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3)请你针对寿宁县抵御防范寒潮灾害影响,从茶农角度提出合理可行措施。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水体的温度越低,二氧化碳溶解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海洋、大气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氧化碳交换,海洋可以直接溶解或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降低溶解度或生物的分解作用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材料二:东海大陆架宽阔,水深浅。下图为长江河口海域在2012年夏季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等值线空间分布图[单位:mmol/(m2•d)],正值为大气的碳源(海洋向大气释放),负值为大气的碳汇(海洋从大气吸收)。研究表明,在冬季,该海域浅海地区汇集的二氧化碳会向大洋深处转移。
(1)从生物活动角度分析图中近岸到远海的等值线变化特点及原因。
(2)分析长江径流在该海域夏季形成大气的碳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说明在冬季该海域汇集的二氧化碳向大洋深处转移过程。
参考答案:
1.B 2.D 3.C
【解析】1.读图可知,2010—2020年物流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呈大小团块状,AC错误;2010年物流企业主要布局在城市中心城市和区域的主要城市,而2020年物流企业分布范围更广,分散程度在增强,B正确,D错误,故选B。
2.根据题意,都市圈交通发展促进了当地物流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物流业的发展,所以物流企业的分布变化与当地交通干线的发展有关,①正确;人口密度与城市规模变化速度相对较慢,不会导致物流产业快速变化,②④错误;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网购的兴起极大增加了物流需求,促进了当地物流业企业数量的增加,③正确。故选D。
3.通过图例可以判断物流企业数量变化最快的城市是滨州。根据题意,物流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整个物流活动是由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和配送等活动组成的,其中运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物流的核心环节,不论是企业的输入物流还是输出物流,还是流通领域的销售物流,都依靠运输来实现商品的空间转移,可以这样说,没有运输,就没有物流。为了适应物流的需要,要求具有一个四通八达,畅行无阻的运输线路网系统作为支持。
4.D 5.B 6.C
【解析】4.火电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前三的省份依次为山东、广东、江苏,均属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D正确;广东属于南方地区,矿产资源缺乏,BC错误;山东、广东、江苏的经济差距并不悬殊,A错误。故选D。
5.四川人口数量较大,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从消费角度看碳排放量应该较大。但四川是我国水电第一大省,水电的电力消费占比大,故选B。
6.负值区中部分省份不仅有火电,还有丰富的太阳能、风电等,不一定需要电力输入,A错误;结合图片可知,广东省火电的生产与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差量较小,但是生产量较大,B错误;部分省区的碳排放差量较大,其消费量相对较大,D错误;正值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安徽、湖北、辽宁等省份,总体来说这些省份的电力较为充裕,适合对外输出,C正确。故选C。
【点睛】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基地一般指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是以大量的能源资源储量和一次能源产量为基础的。
7.A 8.B 9.C
【解析】7.读图可知,黄土状沉积物后,湖水因b处堰塞坝体垮塌而外泄,河水下切。当水位稳定后不断向两侧侵蚀,后经流水沉积形成一层河相沉积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下切侵蚀主要与流速关系密切,流量大小与阶地深度关系不大,A错误;每一阶地形成最初是因河水下切而加深,下切幅度由水位下降幅度决定,水位下降幅度由b处堰塞坝体垮塌程度决定,B正确;阶地是侵蚀形成,不是沉积形成,C错误;河流下切与上游水流关系密切,与下游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9.从图中可知,河道位置海拔不断下降,阶地不断上升,说明地壳发生多次抬升,A错误;湖相沉积说明流速缓慢,而阶地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所以沉积不可能形成阶地,B错误;图中显示龙川江谷地有多级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的形成过程都包括河水下切、河水侧蚀、沉积夷平,说明堰塞坝体多次垮塌,C正确;从阶地与河道位置看,河道下降,阶地抬升,说明地壳不断抬升,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阶地是在地壳间歇性上升和河流下蚀作用、侧蚀和堆积作用下形成。在凸岸泥沙堆积形成河漫滩,枯水季节露出水面,丰水季节被水淹没。
10.D 11.B 12.B
【解析】10.据图可知,地表反照率主要在1-2月较强,此时地表多积雪覆盖,植被覆盖率低,A错误;夏季风在6月最强,青藏高原近地面气温最高在7月,B错误;地表反照率强时,季风指数绝对值大,则季风强度大,C错误;地表反照率影响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进而影响大气运动,因此影响季风转换,D正确。故选D。
11.若冬季地表反照率比常年偏高,则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近地面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弱,则第二年高原夏季风出现晚、强度小。故选B。
12.结合所学可知,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地区水热条件得到改善,因此植被覆盖率上升,地表反照率减小,AC错误;由于植被覆盖率提升,地面反照率减小,气温升高,容易在夏季加强热低压,从而增强夏季风,B正确;冬季植被覆盖率提升,导致到达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形成冷高压,冬季风增强,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和日照长短;全球变暖会导致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地区的积雪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表反照率需要结合下垫面、天气情况和地理位置进行分析。
13.A 14.B 15.B
【解析】1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臭柏的细根生物量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少的倒金字塔结构,说明其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土壤表层,而土壤表层的水分主要来源于本地的大气降水,A正确,C错;毛乌素地区没有高大的山体,冰川融水较少,B错误;毛乌素地区冬季降水少,积雪融水量较少,D错误。故选A。
14.坡顶的细根生物量大于坡底生物量,说明坡顶的水分条件比坡底的水分条件差,坡底的水分条件好,不适宜细根生物生长,生物量少,坡顶水分条件较差,适宜吸收表层水分的细根植物生长,B正确,坡顶与坡底高差小,降水差异小,A错误;土壤厚度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而是水分,C错误;温差大小不是影响坡顶细根生物量高于坡底细根生物量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15.由于臭柏的细根主要是集中在上部土壤层,臭柏根系成网状交织在一起,细根与土壤黏结,固住了沙土,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大地表糙度,有助于防风固沙,B正确,细根的吸水能力较弱,蒸腾作用弱,A错误;细根主要吸收地表水,C错误;细根的吸收弱,新陈代谢弱,D错误。故选B。
【点睛】细根作为根系中重要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器官,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重要调节器,决定了植物对土壤资源的捕获能力,其适应能力越强,植物生长发育越旺盛,在更大尺度上可影响植被的演替和退化状况。在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中,极端干旱的条件决定了荒漠植物细根的特殊性。
16.(1)径流量呈现波动变化特点;输沙量呈现波动下降的特点。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呈正相关。
(2)流域内的降水量是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植被覆盖率影响下渗,最终影响地表径流量。
(3)80年来开始修建的水库拦截了部分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减少了水土流失,使得信江河输沙量减少。
【分析】本题以信江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为材料设置三个小题,考查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的掌握程度。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1975-2009年径流量的变化是波动变化的,从输沙量的变化看在波动下降。两者之间的关系,径流量下降,输沙量下降,所以呈正相关。
(2)信江位于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影响河流径流量。根据材料耕地、林地、草地变化,植被覆盖率发生变化,涵养水源能力发生变化,影响下渗,最终影响地表径流。
(3)1975-2009年输沙量减少,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内建成30余座水库,大量泥沙在水库沉积,下游输沙量少;90年代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强,减少水土流失,使得信江河输沙量减少。
17.(1)寿宁县地处亚热带,纬度较低,冷空气影响小;寿宁县北部有山脉分布,阻挡冷空气南下;多山间盆地和河谷台地,有一定保温作用。
(2)时间:春季末期。
理由:春季我国南方气温回升快,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冷空气势力较强时,容易南下产生比较明显降温天气;春季末期为当地采茶期,茶树新芽容易受低温天气影响,导致减产或品质下降。
(3)通过燃烧秸秆,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小降温幅度;在树下利用秸秆覆盖,减少地面辐射散热,以提高地温;树下适当挖沟灌水,通过改变地面比热容状况,防止地面土壤温度过低覆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不超过满分)
【分析】本大题以寿宁县茶叶种植条件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图文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详解】(1)从图中看出该地纬度在27°N左右,经度在119°E左右,位于武夷山以东地区,说明其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其西部的山脉挡住了冬季风,减少了冷空气的影响,题干谈到该地多山间盆地和河谷台地,在这些地区海拔相对较低,周围有山脉阻挡,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2)题干每年在清明节之后采摘的新茶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说明采茶时间在春季末期,采的主要是新的嫩芽,容易受低温天气影响,导致减产或品质下降,在这个季节北方继续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冷空气势力较强且频繁爆发寒潮,会对南方造成强烈的降温影响,产生寒潮。
(3)通过燃烧秸秆,可以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小降温幅度;在树下利用秸秆覆盖,减少地面辐射散热,热量得以保存,以提高地温;树下适当挖沟灌水,通过改变地面比热容状况,增加土壤湿度,减少降温幅度,防止地面土壤温度过低覆盖。
18.(1)特征:数值先(急剧)降低,后逐渐升高。
成因:近岸水体浑浊,光合作用受限,径流带来的有机物分解多;随着泥沙沉淀,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数值迅速变小;后营养盐减少,浮游植物减少,吸收能力降低,数值升高。
(2)长江夏季径流量大,带来营养盐,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固碳;河水水温高,盐度低,密度小,占据海洋表层,阻碍上下层海水交换,减少了浅海底层二氧化碳上泛。
(3)冬季海水水温降低,对大气二氧化碳溶解能力增强;盐度升高,表层海水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沿着大陆架底部向大洋输送。
【分析】本大题以二氧化碳向大洋深处转移过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和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首先读长江河口海域在2012年夏季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等值线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近岸到远海的等值线变化特点为数值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结合二氧化碳形成的途径进行分析,近岸水体浑浊,光合作用受限,径流带来的有机物分解多,分解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数值为正;随着泥沙沉淀,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数值迅速变小;超过分界线之后后营养盐减少,浮游植物减少,吸收能力降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数值升高。
(2)结合材料“正值为大气的碳源(海洋向大气释放),负值为大气的碳汇(海洋从大气吸收)”,长江夏季径流量大,从上游地区源源不断带来营养盐,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浮游植物数量多有利于固碳;同时,河水水温高,盐度低,密度小,占据海洋表层,下部海水盐度高、温度低、密度大,两者之间的密度差阻碍上下层海水交换,减少了浅海底层二氧化碳上泛,使得二氧化碳持续被海水吸收,形成碳汇。
(3)溶解在海水中的物质会随海水的运动而发生转移,冬季该海域汇集的二氧化碳向大洋深处转移过程可以从海水运动以及对于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角度分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提高,冬季海水水温降低,对大气二氧化碳溶解能力增强;此外,由于盐度升高以及“二氧化碳溶解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表层海水密度增大,进而在受重力作用沿着大陆架底部向大洋输送,完成转移过程。
1.《高考地理小专题100例(自然地理)》目录
2.《高考地理小专题100例(人文地理)》目录
3.《中国地理小区域100例》总目录
4.《世界地理小区域100例》总目录
5.《高考地理小专题100例(自然地理)》获取方法
6.《高考地理小专题100例(人文地理)》获取方法
7.《中国地理小区域100例》获取方法
8.《世界地理小区域100例》获取方法
9.可编辑2021年世界区域地理复习资料包免费送!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扫一扫上面二维码加入学习吧。
适用对象:高二,高三全体学生,高中地理老师,地理旅游爱好者
部分图文
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探讨之用,如涉及侵权,请留言处理。
温馨提示:本文已发表在财营网cyedu.org,财营网免费为全国各大中小学老师上传提供学生们学习。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