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不同口径下的处理怎么做
研发费用不同口径下的处理主要依据各自的政策规定进行,包括会计核算口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口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口径以及IPO上市研发投入监管口径。以下是针对这些口径下研发费用处理的详细解答:
1. 会计核算口径:
政策依据:主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无形资产》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
处理方式:研发支出的确认应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五项条件才能计入无形资产。可计入研发支出的类别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费用、人员人工费用等。
2.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口径:
政策依据:依据科技部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等相关文件。
处理方式:详细规定了可计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口径的研发费用类别以及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相关规定。在申报时,需确保研发费用占比达到规定要求,如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研发费用占比不得低于5%等。
3.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口径:
政策依据:主要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税文件,如财税2015年119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等。
处理方式:详细规定了可加计扣除的归集规则、费用类别和计算口径等。通常,这个口径下的研发费用范围略宽于会计口径,但需要经过事务所审计。如建筑物的折旧费不能加计扣除,而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租赁费可以加计扣除等。
4. IPO上市研发投入监管口径:
政策依据:主要遵循证监会发布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9号:研发人员及研发投入》等相关文件。
处理方式:主要规定了研发人员的认定和研发投入的认定等。在IPO过程中,研发费用是重要的审核指标之一,需确保研发费用的准确披露,以免影响上市进程和投资者信心。
总结:
不同口径下的研发费用处理需严格遵循各自的政策规定,确保研发费用的准确归集和披露。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政策要求,选择合适的口径进行研发费用的处理,并加强内部管理和审计,以降低税务风险和政策风险。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