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至隋唐时期+通史复习提纲 cyedu.org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
3.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阶级分化,私有制产生
龙山文化(黄河)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神庙(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反映社会等级的分化和权力神圣化)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良渚古城遗址)
大汶口和良渚文化反映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权贵阶层出现——阶级社会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以中原为核心,多元一体满天星斗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
工具改进(打制到磨制)→生产方式变化(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生活方式变化(迁徙到定居)社会关系变化(母系到父系)
(二)从部落到国家
古史传说:黄帝部落、炎帝部落——炎黄部落联盟(血缘)
考古证明:龙山文化相当于五帝后期——万邦时代
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注: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
生产工具改进→原始农业产生与发展→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国家逐渐产生
(三)夏、商和西周(早期国家)
中国古代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时候,氏族组织与阶级、国家长期并存。
国家和氏族之间的不同:
第一点,国家按地区来划分国民,而氏族由血缘关系形成和连接。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国家公共权力特别是武装力量的形成是为了控制公民使之服从,而氏族则是出于成员自愿武装。
1. 夏:对地方间接统治
2. 商:内外服制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
“外服”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类地方势力管辖。
各地方势力与中央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
3. 西周:分封制(依据: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1 )分封对象:同姓诸侯(授封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异姓诸侯:功臣、姻亲、先代贵族(旧属国,殷商贵族等)
(2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补充;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4. 商和西周时期的政治
西周三大政治制度:分封制:权利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继承—— 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利认同—— 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分封制的评价:
积极:周王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
打破夏朝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有松散走向紧密;
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
宗法制评价:
对当时: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现实意义: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利于强化民族、国家认同
礼乐制(周礼):
礼泛指典章、礼仪等,用来区别宗法远近和等级;乐指舞蹈和歌咏等,使等级上下和同
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
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析“某朝代对中国历史意义”的角度:
国家版图、疆域、大一统;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
文化的认同,民族的交融;
社会经济、区域开发等。
5. 商和西周时期的经济
(1 )农业:土地制度为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作方式为大规模简单集体协作(众人协田)
(2 )手工业、商业:青铜铸造技艺成熟;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管理商人、工匠)
补充——井田制:
(1 )历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 )废除标志: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
(3 )瓦解原因:根本:铁犁牛耕带来生产力进步;直接:春秋时各国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加速其瓦解。
6. 商和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早期人文传统形成,为儒学形成提供条件。如“ 敬德保民”。
“ 学在官府”: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占卜等专门知识均藏于王室,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夏、商、西周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政治: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突出特征为:
①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② 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③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④ 等级严格;
如何理解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①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限制(国人暴动);②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和自主性;③贵族政治具有重大影响力(共和行政);
经济:①青铜时代,生产工具为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②工商食官;
文化:① 从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对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②学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
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是政治(诸侯纷争,割据兼并)、经济(铁犁牛耕)、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大变革、大过渡、大转型时期。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政治:春秋:称霸—— 不灭国,以承认我是霸主为主,国多
“尊王攘夷”(齐):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周天子仍具有较大影响力③华夏的国家认同
战国:兼并—— 以灭国为目的,国少(战国七雄)——政治局势:分裂到统一
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奴隶主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壮大并逐步掌握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民族:中原社会发展先进,自称“华夏”,少数民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 经济发展
农业:(1 )工具技术上,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推广;
(2 )水利工程上,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水利灌溉工程兴建。
工商业:
农业进步促进工商业繁荣,社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城市繁荣(邯郸、临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范蠡、子贡),甚至干预政治(吕不韦)—— 工商食官被打破
2. 变法运动
(1 )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 )目的:富国强兵。
(3 )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 )典型:商鞅变法(背景、内容、特点、影响)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商鞅变法:限制宗室特权;重视军功;整顿户籍;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按户口征赋税,废除井田制→秦国富强→统一天下
商鞅变法是秦国率先完成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各家学说:
(1 )儒家:孔子(代表旧贵族)、孟子(代表地主阶级)、荀子
(2 )道家:
老子:朴素唯物史观(道是万物本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柔能克刚);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逍遥自由
(3 )墨家:墨子(代表下层贫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4 )法家:严刑峻法,中央集权
商鞅—— 法(法律、法令)
申不害—— 术(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
慎到—— 势(权势,君主的统治权力)
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变法革新,法治,中央集权(满足君主,顺应时代潮流)
(5 )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1.为什么有“百家”?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奴隶主阶级、工商业者、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争鸣”争的到底是什么?
共同目的是什么?争的是社会改造方案,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心
3.百家争鸣的核心是什么?思想自由、多元
4.举例说明诸子百家思想之间有何关系? 相互吸收、借鉴、融合,如荀子提出隆礼重法
5.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①哲学前提:人性本善②民贵君轻的贵民思想,称暴君为独夫
③制民之产,省刑罚,薄赋敛,富而教之④君主发挥道德表率作用
6.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史阶段特征:
总特征:大变革、大过渡、大转型,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
①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相互征伐兼并,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③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阶层兴起;
⑤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补充:
(一)农业:
1.春秋战国时期特犁牛耕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经济: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从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
③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④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⑤其他:推动农业发展,如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等
⑥农业进步有推动社会分工,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郡县制、官僚制出现
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2.小农经济的特点:①男耕女织(耕织结合)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自给自足 ④受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易破产
(二)手工业、商业:
1.史实:①工商食官别打破,私营手工业产生,私商成为主体②城市繁荣,货币流通广泛
2.经济政策: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抑商政策的表现:①政治:贬低商人地位,不准商人做官
②经济:抑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
春秋战国货币多样的原因:①国家的分裂,诸侯争霸兼并②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 统一条件
(1 )客观条件: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顺应潮流)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障碍。
(2 )主观条件: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自身优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商鞅变法:尊奉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策略得当: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
2. 统一过程(军事上的统一)
灭掉六国:公元前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终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征南方:南征百越,加强对西南夷控制。
击匈奴: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3. 巩固统一的措施
(1 )制度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上的统一)
含义:
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内容:① 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 地方: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
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消极: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易造成个人专断,导致暴政的出现,进而激化阶级矛盾。
(2 )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统一车轨、统一货币(秦半两)和度量衡(利于实行统一赋税)
文化:文字(小篆),焚书坑儒——统一思想是有必要的(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但手段不可取
其他方面: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修长城等。
4. 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5. 秦朝统一的意义
①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②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速亡
1. 秦朝的暴政
① 穷奢极欲;②赋税沉重;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苛;⑤钳制思想——“焚书坑儒”。
2. 秦末农民起义
(1) 起义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 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3. 楚汉战争:
(1)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项羽、刘邦等人为争夺统治权力而发动的战争。
(2) 结果: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3) 刘邦获胜的原因: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秦朝速亡的原因:①暴政
②未处理好民族融合、文化同化等问题或者说是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
三、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时间:楚汉之争(前206- 前202)
西汉(前202- 前9)
王莽新朝(前9-23 )
东汉(25-220 )
(二)都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三)版图:比较西汉与秦地图(疆域、长城)
(四)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初的统治)
1. 思想:奉行黄老之学,崇尚无为而治
2. 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削减刑罚;促进经济恢复,出现文景之治
(实行黄老之学和休养生息的原因: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汉初经济凋敝恢复生产的需要)
3. 政治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继承发展)
(1 )中央:三公九卿
(2 )地方:郡国并行
汉高祖刘邦时郡国并行前后的变化:
前期分封大量异姓王,目的是拉拢各方势力,打败项羽,争夺天下;后期剪除异姓王,分封刘姓子弟,杀白马盟誓,目的是为了维护刘氏统治和皇位传承(后导致七国之乱)
认识郡国并行:
原因: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稳固汉初统治的需要
评价:随着王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
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4. 民族关系: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衰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五)西汉的强盛
1. 汉武帝面临的现实问题:相权与皇权、诸侯王国问题、匈奴问题
2. 解决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政治:
①中央: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尚书令的作用提升,加强皇权
②地方: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刺史(位卑权重),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
③ 选官:实行察举制(品德、才干)选拔人才——定制(官僚政治)
④ 官员管理:上计制考核官员;御史大夫、刺史监察
(2 )经济:① 改革币制(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增加财政收入,为反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
③ 均输平准(调剂物资、平抑物价)——政府插手经营商业
④ 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令)
(3 )思想:
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一统,设立五经博士,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此后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
(4 )稳固边疆和开疆拓土
① 反击匈奴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②通西域(为配合匈奴作战)和开丝绸之路
③公元前60 年,设西域都护府(军政机构管理西域),同时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管辖
3. 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六)东汉的兴亡
1. 王莽建新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隶(隐藏在大地主、大官僚家)伙流亡,社会动荡。公元9 年建立,西汉灭亡;王莽改革不切实际激化矛盾,并出现严重旱灾和荒灾,引发绿林、赤眉起义,23年被绿林军推翻。
2. 东汉建立:刘秀于25年建立,定都洛阳。
3. 光武中兴
政治: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实行三十税一
文化:重视儒学
东汉中央集权的波折
中央政府:中央的决策和行政能力削弱
◆幼主在位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文官系统:失去维持政治常态运行的正面力量
◆部分文官豪强化,或文官与豪强结盟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
◆文官与宦官的斗争处于劣势
地方势力:形成破坏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力量
◆豪强地主掌握大量的地方政治经济资源
◆州牧制度的形成,辖区广大,掌握兵权
4. 东汉的衰亡
(1)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加强),“ 清议”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动摇东汉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七)两汉的文化
史书、文学、医学、数学、造纸术、农学、天文学等(课本P23-24 或优化方案)
(1 )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 )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浪漫主义。
乐府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现实主义
(3 )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东汉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4 )科技: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东汉:《九章算术》代数几何,计算粮仓体积。
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造纸术: 西汉,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天文: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灵宪》
科技文化繁荣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
②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 对之前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④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观努力
补充:
1 、州、刺史的演变:
西汉:州——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刺史职权:监察—— 代表中央(皇帝)监察地方(郡级官员及子弟、豪强)
东汉:州——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改称“州牧”——另有治民权、军事权——地方势力坐大
2 、豪强地主(拥有私家武装)——陶坞堡
庄园经济(土地私有)—— 画像砖
集体耕作,自给自足
课本学习聚焦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取得显著效果
西汉的强盛——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东汉的兴衰——吸取西汉后期教训,加强集权,发展生产,东汉前期社会繁荣
两汉的文化——灿烂,成就斐然
(八)两汉时期的其他知识拓展
1. 评价察举制?
①实行之初,选拔人才,利于阶层流动
②易任人唯亲,后期举荐不实渐趋严重
2. 汉代新儒学
含义:将阴阳家、黄老、法家与儒学融合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原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主张: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同时限制君权)
③ 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④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准则
特点:外儒内法,王霸兼用(以儒家仁政为外在表现,以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内核)
作用:①政治:维护大一统,稳定社会秩序
② 思想: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 教育:利于培养人才
④ 法律:推动法律儒家化(春秋决狱)
3. 两汉的农业经济
(1 )生产工具:播种工具耧车;中耕的曲柄锄;收获的大镰
(2 )生产方式革新:耦犁(西汉:二牛抬杠)→一牛挽犁(东汉)
4. 汉代庄园经济
(1 )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 )特点:①规模大,自给自足
② 拥有私人武装、筑有乌堡
③ 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
④ 人身依附关系强
(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可铸造农具和武器,组建私人武装;自行生产生活物资,粮食作物;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等)
(3 )影响:影响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古代经济:1 .自然经济:(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
(2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
(3 )田庄经济
2.商品经济
秦汉时期的通史阶段特征:
总特征:① 大一统;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发展。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奠定后世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思想文化: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由多元到统一,秦朝焚书坑儒,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科技(造纸术等)、文学(汉赋)初步发展。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秦汉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有和平、有战争,和平多于战争,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睦友好的;汉代丝绸之路( 陆上和海上)开通,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
主题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
1. 夏以前:禅让制,选贤与能,天下为公
2. 夏朝:世袭制,传贤转变为传子,家天下开始
3. 商:内外服制
4. 西周
分封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与宗法制的关系、影响
5. 商周王权特点: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6. 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逐渐解体。各国变法改革( 商鞅变法最具代表性),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中央集权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注: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战国,秦推广至全国,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两千多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二)秦朝
1.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
2. 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汉朝(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1. 中央: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
东汉光武帝—— 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2. 地方:汉初,郡国并行
东汉晚期,州(西汉的监察区)变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官员选拔
1. 先秦时期:(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时期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 举荐(自荐、他荐)和军功授爵制(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2. 秦朝:延续举荐、军功爵制,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3. 汉朝
(1) 察举制:
选拔方式:先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特点:①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②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作用:积极: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消极:容易任人唯亲,后期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如“ 举秀才,不知书”
(2 )积功劳为官、征辟
( 二)官员管理——考核和监察(自官僚制度形成以来)
1. 秦汉时期
(1) 官员的考核——上计制(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核的制度)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2) 官员的监察:①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 地方:刺史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三、法律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
1. 夏商周时期
(1 )德治:夏商——君主及奴隶主贵族残害百姓
西周—— 用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思想
(2 )法治:夏《禹刑》、商《汤刑》、西周《九刑》——“习惯法”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 铸刑书”(中国历史上最早成文法,拉开中华法系的序幕)引发辩论——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主要表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① 核心观点: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② 评价: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二)秦汉时期
(1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如《商鞅六律》、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2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
(3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4 )礼法关系:秦(礼法对立),汉(以礼入法)
四、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民族关系
(1 )先秦: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
(2 )秦朝:①设立官职:典客、典属国
② 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3 )汉朝:
① 设立官职:大鸿胪
② 边疆管理:
北方:西汉初,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89 年,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
西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 河西四郡”;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③ 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对外交往
(1 )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流交往
(2 )汉朝:对外打通陆海两个通道。
① 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丝绸之路)。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②海路:广东合浦郡徐闻县——印度南部。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赐“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五、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货币的演进
1. 先秦:原始社会:二里头遗址—— 海贝,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商朝:铜铸币
春秋战国: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
2. 秦朝: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后世沿用)——秦半两钱
3. 汉朝:五铢钱(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
(二)赋税制度的变化
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主要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三种。
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收入的三分之二),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
人头税:秦朝的口赋。汉朝的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一个月)、正卒(兵役)、戍卒(边塞屯戍)三种
六、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 户籍制度演变——户籍管理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2. 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 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 管理民众(教化、赋税、狱讼、捕盗)。乡、里之外有亭——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2) 社会治理:
秦汉时期,什伍组织(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3. 社会保障
(1 )社会救济
思想萌发于战国时期:孟子、墨子
社会救济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辅助
汉: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2 )优抚制度
优抚对象:弱势群体——老弱贫苦
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敬
主题二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
一、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 从食物采集(从事采集与渔猎来获取食物)到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 农业的产生
①产生: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②重大意义:
历史地位: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人口增长: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生活方式:迁徙→ 定居、形成聚落
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
3. 食物生产
主要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农业区划:北方-- 粟麦;南方--稻
耕作方式:商周—— 农夫集体耕作;战国后,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农业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灌溉系统: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
农业模式:秦汉以后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 历程
(1 )早期文明时期:中原华夏族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 )先秦时期: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①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 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 )秦朝:推崇法家学说
(4 )汉朝:推崇儒学,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内涵
(1) 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仁者爱人”
(2) 政治伦理上的民本思想:先秦民本思想——历代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3)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5)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6)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7) 主张和而不同。
3. 特点和价值
(1) 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 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 西北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张骞通西域)——丝和丝织品
(1 )由来:后人在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道上发现大量丝绸遗存而命名
(2 )地位: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3 )影响: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2. 草原丝绸之路(兴起于夏商时期)——游牧民族西迁
① 路线: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② 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3. 西南丝绸之路(兴起于夏商时期,“茶马古道” )——茶叶、马匹
① 路线: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入缅甸和印度——中亚、西亚等地。
② 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中国—— 印度洋
(三)文化传承与保护
1. 学校教育(促进了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夏商西周:庠、序、大学、小学、瞽宗、国学、乡学——“ 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私学兴起
汉朝:中央官学—— 太学(古代最高学府);地方官学
2. 造纸术与书籍(造纸业的发展有利于书籍的普及,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春秋战国至秦汉:简策(竹片、木片作书写材料)和帛书(缣帛作书写材料)—— 中国早期的书籍
西汉,公元前2 世纪,植物纤维纸
东汉,105 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到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间断限: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弄清楚)(220——589 )
隋朝(581——618 )
唐朝(618——755——907 )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脉络: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与政权更迭
(一)三国与西晋
1.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
2. 各国实力:魏国略占上风(孙刘联军与曹操—赤壁之战,奠定三足鼎立的基础)
3. 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4. 西晋短暂统一
263 年,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5. 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建立政权
(二)东晋与南朝——突出区域开发(南方)
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王室司马睿,定都建康
2.士族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例如东晋的“ 王与马,共天下”(高门士族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门阀士族政治:皇帝与士族共治
3.南朝:宋(420年,低级士族刘裕)--齐--梁--陈
4. 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民族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及劳动力;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战乱少
(2)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5.东晋南朝疆域演变
东晋:大致到淮水为止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到黄河南岸附近,后退回淮水一线
陈朝:长江以南(上游丢四川和荆襄)—— 南北对峙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突出民族交融(北方)
1.十六国:少数民族内迁,采用中原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2.前秦:短暂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政权迅速崩溃
3.北魏
(1)统一北方:439年,鲜卑拓跋部
(2)孝文帝改革:废旧俗,兴汉化
措施: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三长制等。②迁都,改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补充:
我国古代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之间相互通婚;
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封建化政策
少数民族政权的几种模式:
1. 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并立(秦汉、隋唐)----游牧汗国,学习中原地区的典章制度
2. 少数民族政权迁徙内地建立政权(十六国北朝)----长期居住汉地,完全放弃草原故土
3.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辽金蒙古)----成熟的体制,政治经济军事都可以和中原相提并论,将“祖宗根本之地”视为领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族属、文化认同 辽南北面官,金沿袭唐宋,同时保持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
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区域文化发展
(1)大迁徙
①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② 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 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影响:
改变了政治格局,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4.北方政权的更替
6世纪左右,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有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后北周灭北齐,之后,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3.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4.建设成就:①广设仓库(长安、洛阳等地);②兴建洛阳城;
③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5.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隋朝的民族关系
1. 民族关系: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台湾)
2. 边疆管理:推行郡县制(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3. 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三)唐朝的繁荣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2.唐太宗的统治——贞观之治
措施: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社会风俗:戒奢从简。
成效: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3.武则天的统治: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有“贞观遗风”之称
4.唐玄宗的统治——开元盛世
措施: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经济:发展生产
文化:大兴文治
军事:改革兵制—— 府兵制(军民合一)改为募兵制(政府出钱招募军人)
成效: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四)唐朝的衰亡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
边疆危机: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军事失当:唐玄宗增置军镇,加强边防,节度使权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外重内轻: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节度使的权力:最初只有兵权,后发展为集军事、财政、民政于一身的军政合一的一级行政机构。)
政治腐败: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
(2)过程: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史思明发动叛乱,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① 使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②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安史之乱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补充: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节度使权力:
政治上,具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可传给其儿子或部将;
经济上,拥有财政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独霸一方。
(2)评价:
消极: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加强了唐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积极:利于抵御外族入侵,藩镇之间相互制衡,一定程度上利于稳定唐王朝统治;
推动唐朝后期税制改革(为保障政府收入,政府实行两税法)
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
2.唐朝的灭亡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875年,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907年朱温灭唐——960年北宋)
(1)五代十国的更迭:
黄河流域——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
南方—— 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2)后周世宗的改革——清除五代的弊政,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奠定了基础。
(五)唐朝的经济
1.农业:曲辕犁(利于深耕,江南农民)——耕犁基本定型
2.手工业:
(1)陶制品——唐三彩
(2)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邢窑的白瓷(秘色瓷)并称“南青北白”。
(六)唐朝的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
1.唐与各民族关系
①北方(突厥、回纥):草原各族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东突厥(武力征服):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册封突厥贵族管理故地、“各适其性 ,全其部落”
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加强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②东北(靺鞨):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③西南(吐蕃):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和亲。
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④云南(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2.唐朝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
具体方式包括军事打击(武力征服)、和亲、册封、会盟等。
3. 唐朝的边疆管理
(1 )管理
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设置在边疆“ 抚慰诸藩,辑宁外寇” )、都督府(设置在重要地区)、羁縻州(大多在少数民族聚集地)。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4.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 逐步走向交融;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补充:
1. 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汉至隋多称呼谥号唐以后多称呼庙号明清多称呼年号
2.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演变
初期:十分讲究门第观念
打击旧士族的措施:
(1 )唐太宗:《士族志》——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士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提高李氏皇族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了旧士族势力,加强了皇权
(2 )高宗时期:武则天改《士族志》为《姓氏录》——五品的以上官员全部收入,进一步打击旧士族
(3 )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
(一)政治
1. 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察举制崩溃—— 曹操“唯才是举”——曹丕:九品中正制
(1 )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创立
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 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
选拔标准:前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评价:前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选官权从豪强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利于中央集权;
后期成为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2 )科举制
①形成与发展——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朝: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实行糊名制和誊录制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内容仅局限于四书五经
②科举制的特点:分科招考,取士权归于中央
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
定期定点分层考试,“以文取士”
③影响:
积极: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促进文学的繁荣。
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忽视实用性学问,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
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的文化因素之一。
④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从以上官吏的选拔制度、标准、方式三个方面,归纳官吏任用的趋势?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官员管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考核大都流于形式。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监察体系: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依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
(三)中央官制的演变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国官僚体制的成熟)
概况: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三省长官共同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评价: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同时一定程度也能限制皇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实行) ②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君主的才干不足,减少决策失误。
④中央决策和行政体制日臻完备(唐六部与秦九卿相比,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趋向分离)
⑤三省之间互相责难,影响办事效率(弊端)
补充: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a. 任命与管理:公卿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组织考核,进行奖罚。
b. 参政方式:廷议制度——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
c. 特点:①三公互相牵制,总于皇帝;
②家国同治:兼有“家天下”和“公天下”双重特色。
(四)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秦:郡县二级制
西汉:郡国并行
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隋:州、县二级制
唐:道、州、县三级制,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五)赋税制度
1.北魏至隋:
租调制(经济基础为均田制)——政府所分给百姓的田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无主荒地
租:粮食(粟);调:帛或布
2.唐初:租庸调制
租:粮食(粟);调:帛或布;庸: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赋税征收对象:21—59 岁成年男子
影响:① 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
②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中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宰相杨炎建议)
(1) 背景(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原因):
户籍制度荒废;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逐渐瓦解,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
(3) 内容:①每户按人丁、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 影响: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明确税收时间,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变为以财产税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 “定税计钱,折钱纳税”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经验
(5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税收标准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税收种类简化
4.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不同:
标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两税法以资产、田亩为主;
形式:租庸调制以实物税为主,两税法货币比重增加;
时间:租庸调制征税时间混乱,两税法定时征税。
(六)法律与教化
1.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
2.唐朝
(1)《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后世蓝本。《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集大成。
(3)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七)户籍制度
1.东晋:从黄籍(西晋)、白籍(北方南渡而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不征发赋役)到实行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将侨居人口户籍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1)原因:政府增加财政收入需要;侨人和土著矛盾激化;豪强控制大量人口,威胁统治
(2)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豪强,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
2.隋:“大索貌阅 ” ,重新核定户籍。
3.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八)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基层治理:
基层组织: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基层治理: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
(2)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隋唐时期,既重视官方储备,也提倡民间积储。
优抚政策:唐朝设门机构—— 养病坊,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
二、经济
(一)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 生产工具
农业:①南北朝时期:以灌钢法制作农具
②三国时期马钧革新翻车(人力);唐代出现筒车
手工业:①北朝北齐的青瓷尊;南朝的匣钵(防止污损坯件)。
②唐朝的唐三彩;制瓷业;唐宋时期,支钉(防止粘连)
(2) 劳作方式: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都带有庄园式劳作的色彩。
(二)商业贸易
(1)货币——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钱帛兼用;
唐朝:开元通宝
(2)南北朝时期——草市(民间集市),设草市尉管理;
唐朝——夜市(唐晚期)、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海陆丝绸之路和港口城市繁荣,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3)唐代:存贷款→汇兑,出现“飞钱”(类似早期支票);
客舍、邸店、柜枋(类似早期银行)等商业辅助性经营场所出现
(三)交通发展
(1)隋朝的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沟通五大水系(海—黄—淮—长江—钱塘江)。
(2)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三、文化
(一)儒道佛思想的发展
(1 )汉:西汉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冲击;道家“贵儒”“尊道”;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和道家相融合。
(3 )隋:三教合归儒
(4 )唐:三教并行,佛教——不同宗派,“八宗”,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世俗化。儒学复兴运动(唐朝中期韩愈)。
反佛斗争:
原因:佛教盛行,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概况:(1 )民间反佛: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神灭论》(2)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西晋、东晋南朝玄学
政治上主张无为,逃避社会现实政治斗争,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崇尚老庄哲学(儒道互补),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逃离现实
魏晋风度:率直任诞、清俊通脱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
“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
(三)文学艺术
1. 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东晋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2. 艺术: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
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画圣” --吴道子。
3. 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受佛教影响,体现文化交融)
(四)科技
1.魏晋南北朝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六体。
2.隋唐:
(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雕板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五)对外交流
1.对外:日本遣唐使、玄奘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
陆路海陆畅通,陆路:唐—— 大食(阿拉伯)造纸术传入大食
2.影响: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加强中国对世界了解,丰富中华文明内涵。
繁荣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局势);经济繁荣,文化、科技领先世界(自身优势);
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繁荣(交通、商业);政策开放,包容性,兼收并蓄(政策);
航海、造船技术发达(技术);使臣、商人、僧侣、留学生等共同推动(关键人物)。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①文字方面
②思想与宗教方面
③社会与习俗方面
④城市与建筑方面: 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
⑤科技方面: 造纸术、印刷术等传入朝鲜、日本。
⑥制度方面 :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通史阶段特征
(1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时代特征:
总特征:①民族交融 ②逐步走向统一
①政治: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专权。
②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③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掀起民族交融高潮
④文化:佛教思想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2 )隋唐时期(581-618-907)的时代特征:
总特征:封建社会的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政治:由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制度创新)。
②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夜市),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③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多元开放,兼收并蓄;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