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地政课堂历史答疑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cyedu.org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cyedu.org

更新:2025-01-30 10:48:39编辑:admin归类:历史答疑人气:187

第一部分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cyedu.org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古代史 总括

一.主要内容

1、政治:夏商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秦及秦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皇帝制、丞相制等;地方:郡县制、行省制;监察制;选官制)。 2、经济:小农经济产生并成熟;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4.对外关系:开放到闭关,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文明史观视野下的阶段划分 1、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勃兴和奠基时期(BC2070年一BC221年) ①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BC2070年 BC771年) ②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C770年BC221年)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BC221年 3.隋唐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变革时期(581年—1276年) 589年 4.元明清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1276年1840年)

一、先秦时期(BC2070年一BC221年) ——中华文明勃兴和奠基时期 阶段特征 (一)政治: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体现先民政治智慧;因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结 合。东周时在争战与变法中“礼崩乐坏”,旧秩序打破,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出现中央集权,国 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二)经济: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工商业由“工商食官”到私营出现。 (三)思想文化。礼乐文化发达,强化等级,规范社会秩序。“百家争鸣”莫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下一家的文化观初步形成。教育重心下移。士人阶层兴起。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BC221年—589年) ——古代中华文明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BC221年-220年) )政治: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巩固:汉承泰制:官僚政治代 替贵族政治。 二)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庄园经济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三)思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大发展 (四)外交:“中华文化圈”酝酿;丝绸之路开通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一)政治: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九品中正制导致贵族政治色彩浓郁,并制 约皇权。 (二)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三)思想:道教、佛教冲击儒学地位,儒学法律化与世俗化

三、隋唐宋时期(581年—1276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变革时期 阶段特征 (一)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进步提高,宋朝凰文轻武 形成主与大臣“共治天下”局面。平民社会形成,婚烟“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社交“不 (二)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租佃制、商业革命: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发达 (三)思想文化:儒学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正统地位进步稳固:科学技术世界领先;唐诗.宋间繁荣,文 学“雅”到“俗”,市民文学成为文化发展新特点 (四)外交:中外交流频繁,唐时陆上丝绸之路达顶峰,形成“中华文化圈”

四、元明清时期(1276年—1840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一)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阶段特征 (二)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话跃,经济总量处世界前列,江南经济转 (三)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新发展:市民文艺空前繁荣,但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专制度强化的色 型:与西方相比,已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四)外交:中学西传和早期西学东渐:朝贡体系强化及开始受到挑战。 彩;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总括

一、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发展趋势:社会转型,开启近代化历程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2.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 3.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 4.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多样化。 三、阶段划分:基于近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 以1919“五四运动”为界标,之前为近代前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近代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9世纪4090年代初:近代化启动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2、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近代化发展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近代化整体发展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阶级民主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919年一1937年:近代化新探索时期。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2.1937年一1949年:近代化严重受挫、新契机时期。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

一、近代化启动时期(19世纪40—90年代初) 阶段特征 (一)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史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此做出不同反响,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地方实力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中国卷入资本喜义世界市场:,传统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工业兴起:西方生活方式习俗、礼仪传入,但传统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三)思想文化:国人思想观念逐步顺乎世界潮流,但正统思想仍有很大形响力: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出现了蛮夷”到“洋”的转变,西学东渐思潮兴起 (四)外交:传统朝贡礼仪、夷夏之变到冲击,条约体系开始

二、近代化发展时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一)政治:资本主义由自由竟争向垄断过波,继七八十年代制造边疆危机后,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继之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下,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先后以自身的方式 救国,民族资产阶级致力于探索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二)经济:列强加紧向中国资本输出,强化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国人生活习俗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加深。 (三)思想文化:民族危机下,国人的思想观念被迫进步革新。由“中体西用”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四)外交 帝国主义争夺国际市场,由协同侵华到竞争侵华,中国沦为其瓜分的对象

三、近代化整体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阶段特征 (一)政治:清政府的自救一新政与“预备立宪”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但却消耗尽了最后的政治资本,革命成为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最强音,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继之,北洋政府当政。 (二)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三)思想文化:民主共和、实业教国思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民主与科学旗帜高扬。封建思想受激烈批判,文化全面转型 (四)社会生活:国人生活向健康、文明、大众化方向发展,但呈现新旧并存的状态。 (五)外交:美日等加紧侵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深化。中国参加一战

四、近代化新探索时期(1919年1937年) 阶段特征 (一)政治:中国革命进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共诞生,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中共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并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过渡 (二)经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十年”。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卓有成效。(三)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初步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产生

(四)国际关系:20年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30年代,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泛,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体制,并对外扩张,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世界走向新的世界大战

五、近代化严重受挫、新契机时期(1937年—1949年) 阶段特征 (一)政治: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并取得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经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西迁,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沦陷区经济,企图以战养战。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大发展 (三)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成熟并于中共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得胜利,继之美苏冷战,并影响中国国内局势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总括 一、时间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社会。 二、阶段划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个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与启动时期(1949年-1956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与延误时期(1956年一1976年)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重振与辉煌时期(1978年—)。 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思③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技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5.外交上:被迫封闭到开放,融入世界潮流,承担大国应尽责任与义务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与启动时期(1949年—1956年) 阶段特征 (一)政治: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波。两个步骤: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经济:通过多种措施经济得以恢复,经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生产关系剧变,“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三)思想文化:人民教育初步奠基;“双百”方针繁荣了文学艺术。 (四)外交:“二战”冷战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与延误时期(1956年—1976年) 阶段特征 (一)政治:“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导致十年“文革”;民主法制遭受重破坏。

(二)经济:现代化建设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的探索,如中共八大、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也有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拉大 (三)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成就显著 (四))外交:美苏争霸格局形成、发展。70年代初,外交战线出现重大转折,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重振与辉煌时期(1978年一) 阶段特征 (一)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提出并实施,港澳回归 (二)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深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三)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断时期,科技、文教事业发展 (四)外交: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中国走向世界,加人W0,并承担相应国际贵任。

第四部分

世界古代史 阶段特征 总括

一、主要内容 1.政治文明 (1)古希腊的民主制度(被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想和制度的渊源 (2)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填密的法律(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对近现代法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精神文明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主义 阶段特征 (一)经济:古代希腊、罗马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呈现海洋文明特征 (二)政治:古代雅典的主要贡献是民主原则和民主经验;古代罗马的主要贡献是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 (三)文化:文化比较自由,哲学和自然科学发达。古希腊产生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

第五部分

世界近代史 总括 (一)时间 公元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阶段演进 1.公元14世纪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阶段 2.17世纪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3.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4.19世纪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线素 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成熟完善及确立对世界统治 2.人类由分散隔绝进入到整体发展的一体化。

3.社会转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具体表现为: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政治上专制独酸向民主法制转化,公民取代臣民,法治取代人治;思想上愚味迷向民主科学转化,包括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三、内容概述 1.文明史观视角 (1)物质文明: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从14至16世纪,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②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 ③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 (2)政治文明视角: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及发展、成熟完善 ①初步确立: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②扩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扩展到欧美大陆及亚洲,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重大事件有:英国自1832年开始的议会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废除黑人奴隶制)、法国二月革命为代表的系列共和与君主势力的较量、意志(和意大利)统一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断等, ③成熟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广泛的民主化、法制化建设,三大制度 代议制、政党制、普选制基本形成并完善。重大事件有: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宪法修订和政党制度、法国“一票共和”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大日本帝国宪法等 (3)精神文明文明视角:世界近代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 ①思想:主要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及科学社会主义 ②科技:主要有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哥白尼“日心说”)、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牛顿三大定律)、20世纪 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等。三次科技革命。 ③文学艺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艺术。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欧洲为消浪漫主义,代表 作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19世纪30年代后为现实主义,代表作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

2.现代化史观视角:西方现代化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然后在政治领城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工业化,最终完成现代化历程 3.全球化史现视角:近代世界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工业文明准备时期(一):大航海时代(14-16世纪) 阶段特征 (一)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出现, 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二)政治:中世纪末期,封建制度仍占主导地位,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矛盾日渐突出,要求夺取政 (三)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四)国际关系:西葡为代表的殖民国家,开辟新航路,扩张殖民地;荷英的扩张与西葡矛盾逐渐尖锐。

二、工业文明准备时期(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时期(17-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 (一)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准备了市场、技术等条件 (二)政治:民族国家逐步建立;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三)思想文化:自然科学就成巨大,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开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

(四)国际关系:荷英法加速殖民扩张,列强间矛盾尖锐、争夺激烈,最终英国夺取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三、工业文明时期(一):蒸汽时代(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 (一)经济: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至欧美国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历史进人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增强了资产阶级实力,自由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政治:通过革命或改革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工业资产阶级与商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等矛盾尖锐,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法治化改革,福利制度开始确立 (三)思想文化:自由主义成主要社会思潮,深刻影响历史进程。 (四)国际关系: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世界工厂并推动世界市场逐新走向成熟: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加紧拓展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东方从属于西方

四、工业文明时期(一):电气时代(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一)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断组织广泛建立:美德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国际市场争夺更加激烈:世界市场形成,资本输出是主要的扩张方式, (二)政治: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干预国家政权;政府权力扩大,通过立法等形式干预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 (三)思想科技:自由主义是主要的经济思想: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与社会发展观紧合 (四)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制度体系、殖民体系、市场体系)最终确立:列强争夺世界的矛盾加剧,最终走向世界大战

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 总括 一、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两个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之前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之后为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二、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区城集团化加速发展 三、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

(1)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矛盾激化,导致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包括民主政治,社会福利 (2)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形成一个阵营,再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曲折发展。(3)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突破资本主义制度等。殖民体系,第三世界崛起

2.经济方面

(1)两种现代化模式(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竞争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3)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并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 3.国际关系方面 (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两级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民族解放运动导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第三世界兴起 (3)全球化加速 4.科技文化方面 (1)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信息技术、生物科技、航天时代 (2)文学艺术新发展,影视艺术崛起

一、苏联建政、建设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时期(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一)政治: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设中选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 发展,经济大危机后走上了两种不同的政治道路。 (二)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历了繁荣到大危机,再到经济秩序站秩序总于稳定的进程:不同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虽有差异,但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工业化国家。 (三)思想文化: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文学、艺术呈现向现代形态过度的特征,反传统的色彩尤为浓郁 (四)国际关系: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十分尖锐,但在经济大危机下,两种制度的矛盾有所缓和;经济危机打击下,关税战、货币战剧烈,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国际市场、以及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使世界走向新的战争

二、全球化整体推进时期(1945—) 阶段特征 (一)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权力进步扩大;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但大多都模仿苏联体制:苏联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系列改革都未能成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影响下的“黄金时期”,到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滞胀时期”,再到20世纪80、90年代的新发展;世界经济呈制度化、法制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同时世界经济也呈现出区城集团化趋势。 (三)思想文化: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经历了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演变的进程: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世给各国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四)国际关系: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2年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梳理及热点预测,高考生必备! cyedu.org 历史到底应该走向何方? cyedu.org

猜你喜欢

更多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