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2等值线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等值线是指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则是在地图上利用一组等值线显示地理现象的地面和空间的连续分布,及其均匀渐变的现象。
等值线的共同特征特点:
①同线等值;
②同图等距,即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值相等或数值差相等;
③同一图中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
④等值线一般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
⑤等值线越密集,表明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大,越稀疏表明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小;
⑥等值线平直表明该区域与相邻的区域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等值线弯曲表明影响该项地理事物的因素较多。
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1.读图名,读出什么事象的等值线图
——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
——等值线的疏密代表数值的变化幅度大小;
3.读数值,最大值、最小值、递变规律、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4.等值线走向可以判断主要影响因素
——要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来判读并解释成因;
5.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只能相同或相差一个等值距离;
6.等值线的弯曲方向用“凸低为高、凸高为低”来判别
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指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 数值大小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法则读数,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小于小数”的法则读数。
2. 疏密程度
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面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综合比较时,应利用“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比值越大,坡度越陡。
3. 形状特征
①判断地形: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地形。
②判断地表形态;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地;反之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岭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鞍部。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也叫分水岭),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山脊线(也叫分水线);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山谷线(也叫集水线);等高线交汇处——陡崖。
③判断坡向:示坡线——与等高线垂直,指向坡度降低的一方的短线;向阳坡——坡向朝向低纬;背阴坡——坡向朝向高纬;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坡面上升;背风坡——暖湿气流沿坡面下沉。
1. 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和分布特征判断地形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的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等高线中心数值小,四周数值大的盆地。
2. 判断地形局部部位名称
等高线闭合并且中心明显高于四周的为山顶,两个山顶之间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位为山谷(下左图),等高线向低处弯曲的部位为山脊(下右图),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3.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读坡度大小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4. 定量计算
(1)比较几个点的坡度大小,若这几个点不在同一幅图上,可根据公式计算坡度: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2)陡崖高度计算方法:
(注:△H为陡崖高度,x为落在陡崖上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等温线图的判读
在气象气候专用图上,把温度相等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称为等温线图。等温线图上,同一条等温线气温相等,不同数值的等温线不能相交。
1. 判断某地的气温值
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数值自南向北递增。
2. 判断南北半球或海陆
根据等温线温度变化,温度向北递减(增)为北(南)半球;向南递减(增)为南(北)半球。
3. 疏密
等温线密集,表示气温水平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表示气温水平差异小。
4. 弯曲
向高纬凸出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向低纬凸出处,则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高高低低”原则)。等温线平直,则下垫面性质比较单一。
5. 判断某地所处时间(季节或月份)
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正好相反。南半球,1月份(夏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高纬)凸,海洋上向北(低纬)凸。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至。
6. 判断洋流的流向及寒暖流
在海洋上分布的等温线突然有规律地向同一方向弯曲,则一定有洋流通过,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从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凸出即为暖流(或从温度较高的海拔流向温度较低海域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7. 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计算某地海拔高度
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变化系数为6℃/1000米。
8. 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受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显著。夏季越往内陆,气温越高;冬季相反。
③如若等温线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
1. 判断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1)根据等温线数值递变规律判断所处的半球位置
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的分布都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根据气温值南北方向递变规律,可以判断该地区属哪个半球。例如,如果一个区域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就是在北半球,如果自北向南递减就是在南半球,也可能出现中间气温高,往南北方向都递减的现象,那这个地区就处在赤道附近。
(2)根据等温线疏密情况判断气温差异
在同一幅图上,等温线密集表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表示气温差异小。例如,从我国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1月份等温线比7月份密集,因此可以判断出我国1月份南北气温差异比7月份大。
2. 判断等温线的弯曲规律
(1)由海陆分布引起的等温线弯曲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同纬度地区,使得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因此造成了在同一纬度等温线发生弯曲的现象。关于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在同一纬度,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相反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简称“高高低低”)。反过来,也成立,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在同一纬度,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的地方气温高,相反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的地方气温低。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由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判断某地所处的季节与海陆分布状况。例如,从下面左图中首先判断是在北半球,由于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因此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所以此时为冬季。若右图表示夏季等温线分布图,则可以判断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2)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等温线弯曲
除了海陆分布的影响外,造成等温线弯曲的原因,也可能是洋流或陆地地势高低。暖流经过的地方导致气温比同纬度海区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寒流经过的地方导致气温比同纬度海区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在陆地上由于地势高低起伏,同纬度地表附近气温不同,在造成等温线弯曲。地势高的地方,气温低,等温线就向低纬度弯曲,如高山、高原;地势低的地方,气温高,等温线就向高纬度弯曲,如盆地。
等压线图的判读
1. 判断气压系统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低压中心(气旋);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高压中心(反气旋);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等。
2. 判断风力大小
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等压线密集处,单位距离气压差异大,气压梯度力大,则风力大;稀疏处,气压梯度力小,则风力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 判断任意点风向
根据气压高低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向风。
4. 判断天气状况
低压、低压槽控制时,多阴雨天气;高压、高压脊控制时,多晴朗天气;冷锋雨区在锋后,暖锋雨区在锋前。由低纬海面吹向高纬陆地的风,多为温暖湿润。由高纬内陆吹向低纬地区的风,多为寒冷干燥。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 判读锋面气旋
①确定锋面位置(低压槽处),锋线与槽线重合;②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③确定锋面性质以及移动方向(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为暖锋)。
1. 判断气压系统各部位的名称
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可判断为高气压;反之为低气压。高压中心等压线弯曲较大的部位叫高压脊,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叫脊线;低压中心等压线弯曲较大的部位叫低压槽,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叫槽线。
2. 判断风力
在同一幅图上,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一般来说,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也小。
3. 判断风向和天气状况
要标出在近地面某点的风向。首先,确定某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然后,在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根据各地的风向和高低气压系统可以判断天气状况。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风寒冷干燥;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温暖湿润。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新颖等值线图
要点精讲
等值线类型多,高考时很可能出现“新”的等值线,因此复习时要掌握等值线的一般特征,总结判读各种等值线图的一般方法。等值线图的共性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1)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
(2)等值距全图一致: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间的差相等或为0。
(3)等值线的闭合:从理论上讲,所有等值线都是闭合的,实际上等值线不闭合是由于图幅所限。局部小范围内的等值线闭合,表示其可能是高值点或低值点。
(4)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值线的疏密表示其代表的要素变化大小——等值线越密集,变化越大;等值线越稀疏,变化越小。
(5)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凸出或凹进处,表示比周边值高或低,且弯曲度越大,表示差别越大。根据“高低低高”法则判断,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处为低值区,向低值凸出处为高值区。
典例剖析
(2013·全国卷)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H、K、Q、R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H、R B.Q、R
C.Q、H D.H、K
2.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的地区是()
A.Q、R之间
B.N、M之间
C.S、R之间
D.S、K之间
解析:1.A2.B第1题,H点外围等值线数值可能为180,也可能为200,如果是180,则H的取值范围是160
对点精练
(2014·北京高考)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题。
1.土壤铜含量()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在居民点大于200mg/kg
下面图a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单位:mm)分布图,图b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相对变化(正值表示呈增加趋势,负值表示呈减小趋势)分布图。读图完成2~4题。
A.地形
B.太阳辐射
C.植被
D.降水量
3.据图b可知,黄河流域内实际蒸发量()
A.在下游呈现增加趋势
B.在上游流域呈减小趋势
C.在中游增加趋势最为显著
D.总体上呈减小趋势
4.据图可推断,该流域()
A.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小趋势
B.年平均气温呈增高趋势
C.年平均风速呈增大趋势
D.植被覆盖率呈减小趋势
1.选C图中土壤铜含量等值线在上游河段顺河流而下,铜含量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可见河流对土壤中铜含量没有明显的稀释作用,故A错误。从等值线变化看,从冶炼厂向北铜含量不是递增,而是递减,故B错误。图中等值线高值区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这与我国北方冬夏季风的方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相同,故C正确。由图可知,在居民点铜含量为150~200 mg/kg之间,故D错误。
2.D3.D4.A第2题,由图a可知,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大致呈递减趋势,与该区域降水量分布大体一致,可推断影响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第3题,由图b可知,黄河流域内下游蒸发量呈现减小趋势;上游呈现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最大,即增加趋势最为显著;流域内蒸发量总体上呈减小趋势。第4题,据图a可知降水量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素,图b反映蒸发量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则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小趋势;气温高,蒸发量大;植被覆盖率增加、风速下降,蒸发量都会减弱。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