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练!(12) cyedu.org
21.元代文人为了满足学术和文艺的荣誉感,出现了私设的考试组织,文人中间公推一名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考官,由他品评各人所写的诗文,文人中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这一现象的出现( )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缘于政府取士政策的变化
C.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D.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修养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元代(中国)。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私设”“不以学术求仕进”,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很长时间之内取消了科举制度,广大知识分子失去了求学入仕的途径,因此元代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B项正确;A项中的“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元代文人对儒学体现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文人,“普通民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
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商铺建筑发展迅速”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布局有了显著的变化,D项正确;当时政府的职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宋朝时期已经突破市坊分开的限制,排除B项;明清时期,市镇经济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23.根据史料的记载,宋人面孔长圆,细眉开目,宋代的化妆品主要有额黄、鸦黄、眉黛、红粉、口脂、花钿等,女性也不像唐朝妇女抛头露面(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体现了贵族旨趣的转变
C.折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D.源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女性也不像唐朝妇女抛头露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家认为天理构成人的本质,而天理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格物穷理”的思维方式被宋人普遍认可,他们的审美方式更是因此而变为“观物必造其质”,故他们的行为方式开始谨遵社会伦理,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特别强调贵族的习惯,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统治者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4.宋代是祠神文化成熟的时代,“上而州县,下至闾巷村落,无不各有神祠”。宋代统治者大力尊崇与扶持各种祠神,既完善了以前的祠神,又创造了大批影响深远的祠神。宋代的祠神文化
A.强化了宋代的封建中央集权
B.有利于教化民众和凝聚民心
C.彰显出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促进民族交融强化民族认同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上而州县,下至闾巷村落,无不各有神祠”说明,普通民众广泛信仰祠神。宋政府大力尊崇与扶持各种祠神是为了教化民众、凝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B项正确;宋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分权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祠神文化与强化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祠神文化是宋代文化中的一种,仅仅从这一种文化中无法判断出宋代社会风气是开放包容,排除C项;祠神崇拜与民族交融、民族认同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5.历经五代皇帝的元朝权臣铁木迭儿曾建议朝廷出资建立官营海商船队,以垄断海外贸易利润。元文宗拒绝了他的建议,认为海外贸易应该由民间海商自由经营,朝廷只要征税即可。这表明元代
A.贸易政策相对开放
B.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C.重视传统朝贡体系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朝廷不垄断海外贸易,听任民间经营海外贸易,可见贸易政策相对开放,A项正确;朝廷的政策开放不代表当时的海外贸易就空前发达,材料并不能体现这点,排除B项;既然朝廷不主动参与对外贸易,听任民间经营,显然就没有特别重视朝贡贸易,排除C项;贸易政策相对开放不等于放弃重农抑商,最多只算抑商执行得不严,排除D项。故选A项。
26.1367年朱元璋发出《谕中原檄》,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口号下北伐元朝。后来朱元璋在登基诏书中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并把忽必烈列入历代帝王庙。朱元璋此举体现了
A.政治主张的前后矛盾
B.对蒙汉民族平等的追求
C.对政权正统性的重视
D.对恢复封建专制的意图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6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北上讨元”“明朝建立”,“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明朝建立前,朱元璋为了讨伐元朝而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号召,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彰显政权的正统性而提出“惟我中国人民之君….…今运亦终”,朱元璋此举体现了对政权正统性的重视,C项正确;朱元璋前后的政治主张并不矛盾,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排除A项;倡导蒙汉民族平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元朝时同样也是封建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7.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
A.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C.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
D.导致了朝贡贸易体制崩溃
【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明成祖时期奉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大规模的对外活动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而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明仁宗时期并未放弃与外国的交往,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并不意味着其放弃华夷秩序观念,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依然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
28.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照帝在谈到海防时曾说,“天下事未有不由小而至大。小者犹不可忽,大者益宜留心……即如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预言:“通海口子甚多,此时无碍,若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害矣”这表明康熙帝
A.初具近代海权意识
B.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迫切性
C.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D.感受到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压力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康熙帝认为应该加强海上的防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清朝统治者感受到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压力,对西方的力量已经有所警觉,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海防意识,并不具备近代海权意识,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海防,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文化的内容,排除B项;康熙帝并没有认为要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只是防范西方殖民者,排除C项。故选D项。
29.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门、在京大臣或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各级京官及外省中级官员;乾隆时奏折成为官方文书,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奏折制度的变化
A.规范了官方的文书运行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
C.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D.便于增强皇权治理能力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题干可知,奏折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结合所学,奏折制度反映了清朝君权的加强,因此,奏折的公开化有利于皇帝获取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增强皇权的治理能力,D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奏折普及化,与规范文书运行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外省(地方)官员,体现了对外省(地方)官员控制的加强,不能由此得出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排除B项;奏折的普及化,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正确性,但不能说“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30.康熙五十年,礼部知会来京朝鲜使臣:“鸭绿江、图们江一带,系我国地方,但因路途遥远,未经勘明。今著朝鲜差官数员,沈阳将军亦差官数员,会同勘察,分立边界。”次年,清廷派遣官员到长白山划分两江源地的陆地边界,立碑于分水岭为界。清廷此举
A.显露出天朝上国的心态
B.有利于疆域奠定
C.消除了清朝之间的矛盾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康熙五十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清廷与朝鲜会同勘察、立碑分界,有利于边疆管理和疆域的奠定,B项正确;从“会同勘察”“分立边界”可看出清廷举措在程序上较公正,并不能看出其有天朝上国心态,排除A项;“消除了清朝之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中朝关系是外交关系,而非国内不同的民族,排除D项。故选B项。
31.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
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及学知识可知,程颐、王阳明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探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如程颐与理学,王阳明与心学,王夫之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发展,B项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并非对佛教道教冲击的回应,排除A项;程颐的思想没有深受商品经济影响,排除C项;程颐没有强调人的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32.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这主要是因为
A.很多人开始喜欢西方生活方式
B.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C.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答案】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为了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清代还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D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的国人对于外国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有限,排除A项;明清时期烧制的带有明显域外特征的瓷器主要是因为海外市场的需要,而非国内王室和贵族需要,排除B项;明清时期烧制带有域外特征的瓷器,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商人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而非外来文化的影响,后者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 标签:高考历史 高中历史 热点·重点·难点 题型专练
| 商务合作微信:JJYYshangwu
|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高考历史 ID:gkls100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