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地政课堂历史答疑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练!(65) cyedu.org

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练!(65) cyedu.org

更新:2025-01-30 05:31:55编辑:admin归类:历史答疑人气:213

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练!(65) cyedu.org


重难点17 

常见选择题命题情境解读与技巧分析

 

高分技巧】

1、训练好阅读理解能力能重要,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准确概括是理解清楚材料的基础。

2、注意材料中连词带来的前后变化,但是出现,后半段材料比前半段重要,虽然出现,前半段材料比后半段重要。

3、材料有两个时间,一定要对比两个素材的异同。

4、表格题、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分析技巧没有本质差别,都是找特殊、找变化和找规律。只是要注意,能说明速度变化的素材,不一定能说明总量大小、比重变化。但是,说明比重变化的题能说明发展速度快慢。

5、时间、名词用来定位知识点;形容词用来寻找态度、程度;连词关注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

6、图表题——标题找时空,内容找特征。地图题侧重时空特征利用,大部分是判断所处时代特征排除错项即可,部分还需要唯物史观的合理运用。

7、漫画题地方卷考的多,全国卷考的少,可以不做重点复习。解题方式和理解脱口秀的段子,看懂小品的讽刺内涵没有差别。


【表格材料型】

1表1是考古发掘的中国早期玉器生产的三个中心,可用于佐证早期中华文明

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具有多特征和统一性的基础

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权与王权从紧密结合到对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可知,早期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较多,具有多源性特征。根据材料中“有关自然崇拜和神权的礼器”、“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礼器”、“代表王权的礼器”可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玉器都是权力的象征,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的特点,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A项;从遗址的分布地点可以判断早期文明具有多源性,并非同源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对立,排除D项。

2从表1中的材料可知,在两汉时期实行的户籍制度之下(  )

A.户籍与赋役分开管理 

B.成员法律身份等级森严

C.成员法律身份独立平等 

D.基层的治理无序混乱

【答案】C

【解析】《汉书·食货志下》所选的材料大意是:所终说的,世家大族的富人生活奢侈、游手好闲,体现出了不平等,乱了齐民的规矩,而由另外三则材料中的“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无有贵贱,谓之齐民”等可知,它们都体现了即使是贵族或者官宦之家的儿子也要服从规定,大家是平等的,所以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户籍制度之下,成员法律身份地位是独立平等的, 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下,社会成员身份在法律上是独立平等的,并没有体现户籍与赋役分开管理,且两汉时期户籍制度本身就是征收赋役的依据,二者并不是分开管理的,排除A项;由“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无有贵贱,谓之齐民”等可知,社会成员法律身份是独立平等的,而不是等级森严的,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两汉时期户籍制度下的社会成员身份在法律上是独立平等的,都遵从规定,没有人例外,所以不能体现基层治理无序混乱,排除D项。

3表2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至魏音时期的户口数表’可知,东汉至魏音时期,无论是户数还是人口数,都呈下降趋势,这与当时国家动乱具有重要的关系,东汉后期中央权力下移,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削弱,最终导致国家动乱,C项正确;社会秩序的变动是一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调整和人口的流动,与人口的减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和D项。

4下表是美国历史学家麦希维克统计的中国两晋时期重要人物出身比例情况。据此推知,麦希维克认为这一时期

A.官员流动机制削弱  

B.政治权力具有不稳定性

C.政权交替非常频繁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考查东汉到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结合表格中的数量可知,东汉末期到魏晋最为重要的官职、爵位和皇后都不是固定地出自大族集团,大族成员担任高官要职的持续性或稳定性表现得很差,其政治命运随时代和局势的变化而推移,故选B项。官员流动机制的削弱从表格信息得不出,故排除A项;政权的交替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与君主专制相关,排除D项。

5(2023湖南师附)如图是元朝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这一统计图反映了(   )

 

A.政治统一推动了商业经济繁荣 

B.民族矛盾激化制约了经济发展

C.货币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D.货币发行状况与政局联系密切

【答案】D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军事活动频繁的时期,发行的纸币量就大,帝位更替或军事活动较少时期,多是纸币发行量下降的时期,这反映出元朝纸币发行量的多少与政局的关系较为密切,D项正确;1279年元朝灭南宋统一了全国,而材料时间开始于1260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纸币的发展,并非民族矛盾制约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纸币,多元化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6.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


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 

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

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 

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对明清时期乡约家训特点的理解。材料中的三条家训或乡约中圣谕十六条”“钱粮是奉君王的”“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均蕴含了对皇权的尊重与畏惧,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皇权的基层下渗,故选A。材料中无法体现朝廷或官府的态度,故B错误;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无法体现乡约与法律的合流,故D错误。

7图1(右图)所示是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变化(单位:%)。图中变化说明

A.列强对华侵略有所放松 

B.中国对外贸易环境逐步改善

C.鸦片输入总量大幅减少 

D.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在输华商胡中鸦片的比重逐渐减低,这意味着其他商品的比帝日益上升,这表明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故选D项。鸦片进口比例的下降并不能表明列强侵略的放松,故排除A项;材料只有鸦片进口比重的数据,无法得出中国外贸形势是好还是坏的结论,故排除B项;鸦片进口比重的下降不能表明输人总量的下降,故排除C项。

8图7为1800~1850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变动图。其中,18351850年间两者变化的相关性反映出

A.传统制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B.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C.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    

D.民间对白银的使用偏好增强

【答案】C

【解析】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白银的购买力在上升,而铜钱的购买力在下降,说明白银越来越成为主流货币。白银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货币,由此可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C项正确;钱的购买力下降不代表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和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排除AB项;图示内容无法体现民问对白银使用的偏好,排除D项。


01
“ 我大概,考不上了吧... ”
02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历史时空阶段特征
03
9张图,读懂中国各朝代版图变迁!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2.本公众号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原创文章,其版权属于我们微信公众号所属主体。
3.本公众号特约稿原创文章,其版权和文责属作者所有。
4.若要转载原创文章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我们,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任何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 标签:高考历史  高中历史 热点·重点·难点 题型专练

| 商务合作微信:JJYYshangwu

|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高考历史 ID:gkls100


在看吗?风里雨里,船长等你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合集——隋唐时期! cyedu.org 2025贵州高考50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历史类) cyedu.org

猜你喜欢

更多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