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地政课堂历史答疑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评析(二)

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评析(二)

更新:2025-01-31 00:44:23编辑:admin归类:历史答疑人气:157

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评析

一、试题总体分析

(一)题型结构,稳定延续

2021年的安徽中考历史试题题型与题量与去年中考保持一致,全卷四大题19小题,满分70分,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和活动与探究题。各板块分值和比例与2020年相比,略有变化(下表)。

安徽省2020、2021两年中考分值分布变化情况

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评析(二)

(二)板块分值,紧依课标和中考试题特点

2021年历史中考试题遵循历史课程标准,内容分布大致为:中国古代史约17.1℅,中国近现代史约34.4℅,世界古代史约17.1℅,世界近现代史31.4%。本次试卷沿袭了2020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形式多样灵活,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内容布点全面,体现历史人文学科特点。

(三)安徽省近三年中考试题分析表


(四)安徽省2020年、2021年试题共同点及变化

近两年分值情况:中国近现代史分值不变,分别是16分和8分;世界古代史分值比去年有较大的提高,由2020年的8分提高到2021年的12分。世界近代史2020年14分,2021年16分;世界现代史由2020年10分减少到2021年的6分。

    年试题稳中求变:考查题型仍然为四大类,选择题:形式上多为文字、图片、表格等史料,客观性强,范围广。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审题会快速提取有效信息,会区分备选项!中古史内容较往年比有所增加,主要考查重要历史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领域。考查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了解民族关系认识民族团结重要性等要求。辨析改错题,考查内容以某一主题呈现,打破时空限制,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材料题17题,稳定在八上中国近代史部分。以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军事领域的事件为主干,兼顾经济、社会等领域,全面反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2021年考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凸显建党10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

    材料题18题,,多以当年整五整十周年大事为切入点,考查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大国关系、和平外交、近代化进程、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比较及探究20世纪三大改革等长效专题热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解释判断能力,初步分析事件、人物和现象间的关系、利弊和比较异同等,同时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但2021年材料题第18题,无论是从考查内容还是从考查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考查欧洲封建社会及通过欧洲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即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

活动与探究题第19题,多以热点时事与重要主干知识契合入题,形式上以图文解读、观点评析等,要求师生在掌握主干知识基础上,有大历史观,在全球史观的支撑下,注重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动与结合。将“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的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架起“昨天”与“今天”的联系桥梁,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2021年把考查点放在1840年前清朝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上,形象地阐述了近代中国落后根源。

二、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真题解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老子认为: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可见他们都强调统治者应该关爱民众。A项是道家观点,B项在材料中美英体现,先秦时期儒道思想差异较大,存在互补,C项不符合;故D项正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汉初期与后期封国形势图对比,后期封国数量减少且各封国面积减少,可知是推恩令起到了削弱封国势力的作用。A项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C项七国之乱发生在汉初的汉景帝时期;D项休养生息政策与封国势力变化无关;所以A、C、D均排除,故B项正确。

【答案】A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各族在生产、生活与习俗上,与汉民族已无明显的区别,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也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材料中的“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正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民族隔阂趋于消除,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故A项正确。

【答案】C

【解析】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材料中宰相薛元超因非进士出身而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可见C项符合题意。唐朝的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材料中不涉及殿试制度,所以A、B、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的八王之乱形成人口迁徙高潮,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北民再次形成南迁高潮,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两宋时期经济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表中人口的不断增加的原因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C

【解析】理、工、农、医类学校是来自西方的新式教育,材料中清末与1915年高等专科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数、学生数、占总数比等的增加,可知是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结果。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可知,边区经济政策发生了改变,极大地调动社会各阶级的积极性。不仅广大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保护,即使地主和富农阶级(层)的利益也得到了眷顾,所以这一政策的转变团结了争取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大多数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日本和英国对中国的认可是由于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故A项正确。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实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效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大大地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等。材料中“罗马缺乏一个适用于外来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关系的法律”故罗马帝国颁布了万民法来解决上述矛盾,故D项正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限制权力,保障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通过三权分立,互相牵制,制约平衡,来保障民主,故B项正确。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动力代替人力,在工厂生产时代,机器大生产完全取代了手工劳动,在机器大生产中男子体力不占明显优势,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方式,给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妇女地位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

【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而不是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所以C项 不准确;材料所述内容与A项无关,故A项排除;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美国依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这一任务至今尚未完成,故B项排除。这场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故D项正确。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来恢复西欧经济。材料中“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美国通过经济杠杆瓦解意大利共产党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导致意大利共产党在选举中惨败,确保了意大利资产阶级的统治。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但却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材料中“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可知此政策容易导致部分人靠领取失业救助金而不上班,养成懒惰的状态,所以说此政策未能调动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

【评析】本大题以劳动主题,颂扬了古今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创业精神,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北朝贾思勰编纂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

(2)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等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齐白石擅绘鸟虫草,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

(3)王进喜率队参加的是大庆油田会战,他们以顽强意志力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成为时代楷模。

(4)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贡献,正确。

【答案】
(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
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
(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
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
(3)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评析】本题以近代经济发展和工人运动两个内容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近代历史内容。从问题的设问来看:第一问考察学生对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掌握情况,题目设问中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概况,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设问中指出材料中“五四运动”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这种设问方式体现了安徽中考题在设问方面的特色,要求学生会联系和迁移历史知识;第二问侧重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学生要从材料中分析得出“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转换问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第三问是综合以上内容回答问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本题从设计的过程来看,做到了前呼后应;从考察要求来看,既能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出发点是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

【答案】(1)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2)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

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3)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

【评析】本题从欧洲封建社会入手,涉及到欧洲封建社会特点、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考察生产关系变化引发社会变化这一历史规律;问题设计上最后关于“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把古今中外历史有机联系在一起,考察的角度很新颖,旨在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让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入思考作答,考察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学习技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意识到中国改革开放所要注意的问题和借鉴的方法,有效地落实了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主要目的。


(1)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图中                 (填字母),当时中国唯一 对外贸
易港口是图中
                   (填字母)。 (4分)
(2)根据图2,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A.D

(2)示例:

观点: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

论述,随有工业革命的开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

【评析】本题从1840年前清朝与世界关系入手,时空跨度大,从15世纪到21世纪,即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是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材料采用安徽中考活动探究之地图的形式展现。本题第(1)小题中的识图题为基础性题目,考生在结合相关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结合地图,指出位置,难度不大。第(2)问,较为灵活,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分析理解能力,先摆出观点,后加以论证,这一类设问在安徽省是首次,体现了试题的创新。

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畅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派使者来华请求扩大贸易,遭到拒绝:双方矛盾加剧,最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2021安徽省中考试题特点

2021安徽省中考已落下帷幕,今年的历史试卷仍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2019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学科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将历史知识、史学观点、史学方法、人文素养揉和在一起,一如既往的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更加凸显了时代性,体现了学科素养在应试中的运用。

 1.落实基础,注重积累

     历史学科是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强化基础知识,特别注重平时对细小知识的积累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纵观今年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推恩令、民族交融、科举制、新式教育、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万民法、工业革命、社会保障制度、一战、马歇尔计划等。命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既考查主干知识点,也注重对细微知识点的落实,学生若能在平时注重积累,此次考试方能从容应对。

2.图文相间,质朴活泼

    试题所选材料质朴又不落俗套,材料题没有冗长的语言叙述,没有累赘的文字导入,没有刻意的情境设置,也没有更多的迎合热点。题干和材料简洁明了,直达主题。如第2题“图一 《西汉封国形势变化》、第5题表1《西汉至明初江南地区人口变化表》,第19题图二 《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文字材料也很简洁,但语意明确又耐人思考。

3.强化思维,凸显综合

    试题紧扣课标,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既注重历史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的考查,同时渗透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比如第17题第(3)小题“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第18题第(3)小题“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该题考查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践技能的能力,具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中外关联,学科渗透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学习历史不能割裂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同时,学习历史亦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如第19题图二《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体现了中外关联、学科渗透的命题特色。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2年中考历史必考专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2019中考:河南省历史中考真题及答案

猜你喜欢

更多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