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所有试题均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试题情境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情境和学术探索情境两个方面。高考地理试题就是检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认知能力。从2023年新课标地理试题,我们能发现有如下特征:一、落实新课标,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落实新课标要求,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试题对应的课标“内容”如下表1。 cyedu.org
从上表可以看出,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较好地呈现了新课标理念,新但是课标与之前的实验版课标并非割裂的,而是一种优化与传承的关系,说明课程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发展。
二、青睐传统经典,考察必备知识
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但一些经典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论是永不过时的,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集聚理论、因地制宜等。
新课标是原来的实验版课标的持续优化与传承,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呈现了从实验版课标到新课标都保留的经典“内容”要求,如36(3)题“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考查产业集聚的影响,实验版课标和新课标都蕴含着这一方向的内容要求,同时,在新老教材中也都有产业集聚相关知识的呈现,本题既反映了新课标与实验版课标的传承关系,也通过这一基础理论的考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程度。又如第37题以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的来源和演化为学术探索情境,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理解,检验学生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基本地理思想方法
新课标高考试题青睐传统经典,旨在强化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理论、地理基本思想的理解和迁移运用,同时这也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试题“基础性”和“必备知识”的考查要求。
三、彰显新课标“创新内容”,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要通过试题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新课标也强调教师组织教学中要注重开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评价。从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来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考查正在成为新时代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关键内容,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通过试题组织,较好地呈现了新课标在实验版课标基础上新增关于思维发展的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的发展。
试卷第4~6题考查的知识模块符合新课标的考查要求,在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交通布局的变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验版课标更多地要求学生能分析交通布局与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关系,从思维结构的要求来看,实验版课标“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更多地关注要素之间的联系,属于思维结构中的“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即能从实例情境中挖掘多个要素,并能使这些要素建立合理的关系。新课标“结合实例,说明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达到了“拓展想象结构”,即能依据案例情境从整体性角度进一步抽象认识,对案例呈现的特征、原理、逻辑能实现整合和发散。本题组以时间为线索,以区域发展为背景,以交通布局变迁为考查点,实际上设置了一种不良结构情境“以前看似合理的事物现在不一定合理”,以此来考查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此外,明显考查思维能力的试题还有第7,8题,第36(4)题,第37题,具体呈现如表2。
具备良好思维认知能力的学生能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实现独立思考,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问题解决方案,并对此进行合理科学的验证,确保其见解和方案的合理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当前教学的关键任务,检验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是高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2023年新课标地理卷显然达成了这一目标。
四、聚焦教材新“内容”,锚定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考试题因聚焦国家发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步入深水区,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国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且兼具个性的发展。
新课标在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紧扣时代要求,聚焦国家发展需要,放眼世界发展格局,为新时代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在“课程内容”部分新增了多条“内容要求”,其在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券中的具体呈现如表3。
如表3所示,试题通过情境载体的搭建、问题的设置,实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第1~3题聚焦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分析及产业发展变迁,通过材料设置,让学生感受农民产业在党的引导下取得的长足发展,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同时,试题以我国产业升级的宏观大背景为载体,呈现国家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五、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1.锚定课标,找准方向
新高考之后,高考从此不再有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备考复习没有了方向。为了高三复习精准有效,教师要锚定课程标准,反复研读课标,并吃透课标内容和要求,从课标中找到复习备考方向。2024届高考备考尤其要重点关注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的体现,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和流域内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意义,产业转移和升级,资源(粮食和种子)安全和环境安全重要意义等课标内容和具体要求。
2.重视高阶思维,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现在高考处于转型期,新旧试题并存,教师一定要从核心素养和地理思维作为训练题和习题选择唯一的标准。选高质量试题进行精练精讲,提升复习效率。高三复习质量高低关键是在于选用的训练题质量。高质量试题能有效提升地理学科高阶思维能力,用针对性试题(针对本班学生复习中暴露的弱点和痛点的试题)就能快速提升复习质量,有效培养学生学科地理学科素养。
3.关注尺度和地方性,落实区域认知素养
①宏观把握区域核心特征,微观切入地方分异
宏观把握区域整体特征(核心特征),微观切入局部非地带性特征。高考既要考核一般地理规律,更会考察特殊的地方性分异规律(俗称考“二班”不考“一般”)。
②做题格局要大,思维站位要高
高考复习一定要提升自己地理做题格局和地理思维站位。地理问题一定要从从区域整体特征来切入分析,要牢牢把握区域核心特征,从区域整体特征来分析题目和设问。
4.提升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素养
①审题关注小切口,思维要靶向精准
②经典的常规地理核心考点要过关
高考试题一般会涵盖三本地理选必修教材大部分核心考点:气候与自然带,地质和地貌,产业区位和产业优化升级,地球运动,生态脆弱区治理,能源和粮食安全热点问题等。
③重视常规,不要被伪劣教改专家弄糊涂了。常规高三复习套路,新时代一样适用。高考改革不是推到重来,而是不断优化,如同中华传统文化依然是新时代文化源泉。常规的如读图、回归教材,错题整理等老旧的备考技术操作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
5.重视课本,把握主干
①融会贯通,温故知新
“回归课本”就是融会贯通,温故知新。很多时候我们同学们自以为掌握了的课本上的知识其实只是自以为,一知半解而已。尤其是新高考更强调对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理解,需要从课本上去理解和深化。
②课本是备考最重要抓手
新高考没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只有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而课程标准主要面向教师,写的很抽象和概括。作为学生,在当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备考复习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课本了。课本是高中生最忠实的朋友和最可靠的依赖!
6.聚焦主干地理知识之间横纵向联系
重视课本第一要义就是要从课本目录和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切入,体系化看教材,不是零碎式看课本。因为知识碎片化更容易忘记。文科背书也是有捷径的,当你开始背书时,不要直接上来就背,可以先通读整个单元,先看单元导读了解大概内容,然后根据教材目录上每个章节中的大小标题,找到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好是能够自己动手把这些联系写出来,分析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关系。例如选必二中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本公众号有专门介绍)。
7.强化核心图表,减轻记忆负担
地理课本中有很多地理图表。其中有些图片很大,几乎占了一页纸。俗话说“存在即合理”,教材“浪费”这么大的版面去放一个图,肯定是有讲究的,之所以占这么大的位置,就是为了告诉你“这里有考点!如果这么大的提示你还视而不见,将就会被高考惩罚。
高中地理重要图表列举:世界地形图,气候和洋流分布图,板块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城市地租曲线图,城市化过程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地球圈层结构图,地质循环示意图,产业转移影响图等等。
【end】
温馨提示:本文已发表在财营网cyedu.org,财营网免费为全国各大中小学老师上传提供学生们学习。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